专家发言摘登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吴俊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们看一个社会的文艺文化特色,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生活形态具有高显示度的语言、饮食、地方戏、人群这四个指标分析。文化的多样性在语言、饮食等日常生活领域的这些变化,也必然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地方的文化。

  北京从历史上来看,有成熟发达的市民文化,从近百年来的文化历史过程,特别是文化与政治的纠葛、政治对于文化的影响可分成多个阶段。

从文学作品来看,北京作家非虚构最重要的写作都是跟乡土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当下的文学创造里面很少有关于都市的思考,以前北京有老舍先生,他对北京社会文化、市民文化的书写是我们很难超越的,但在当下的写实作家里,缺少类似王安忆的《长恨歌》这样的作品。

  解玺璋  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日报》高级编辑

  近年来关于北京城市想象比较突出的是怀旧风,充斥于微博、荧屏、微信等等。怀旧风中的城市想象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中一个我归纳为厚古薄今、喜旧厌新。包括对昔日北京过度的赞美,赞美北京的四合院、皇宫、小吃、人际关系等,这是怀旧风中北京城市想象最突出的特点。理性来看,这些不是不能赞美,但应当是适度的、有分寸的、实事求是的。前几天下大雪,微博上有人说“有雪的北京就成了北平” ,事实上,民国绝非有些人所想的那样,那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再有一点,怀旧风当中表现出来的是自恋情结,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当然老北京人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把当下北京生活环境的改变归结为胡同的消失和外地人大规模进京并没有道理,所谓老北京人并不是封闭的、僵死的、凝固的群体。想象基于了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即便是妄想、臆想、胡思乱想也要有自己的根基,也要有现实性。所以,讨论北京城市想象不能不讨论隐藏在想象背后的动机。

 

  李林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这些年在对北京文学的概括和描述的过程当中,大家都深受两个词的困扰,一个叫京派,另一个叫京味。京味和京派到底是什么意思?学术界这些年讨论的非常多,说法不一,众说纷纭。我认为,京味文学和京派文学,既有交叠又有差异。然而我们今天如何把握它们,在把握它们的过程中如何勾画或者想象下一步的文学发展,是更为关键的。北京市近些年加强“四个中心”建设,其中一个就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作为文化中心,北京在全国文化、全国文学发展过程当中应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因此,我觉得今天依托着北京文学现在已经发生的一些创作现象、已经存在的文学实际,我们更需要的是在京味文学必定存在、也应当存在的现实基础上呼吁京派文学——京派文学的新生、京派文学新的变化。京派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精英文化和学术文化引领文学创作,包括对底层的关怀,也包括对北京这座城市在国家和世界文学格局当中的整体规划。

  李国平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小说评论》主编

  从文学概念来看,北京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我对北京的文学作品、作家有一个感觉,无论哪一个时期都有鲜明的标识度、标识性,有一种无形的气息和气度,北京文学有“大格局、大气象” 。

  第一,北京是文学经典之城, 《红楼梦》太远,近的说老舍先生的《茶馆》 ,是绝对的经典。第二,理论批评方面,北京也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学场和学术场,多种思维的理论厚度和批评的前沿性兼具并备,领全国之潮。应该说,一个文化区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它的文学创作是成正比的。第三,联想到史铁生和路遥这两位作家,通过两人的交往能够看出史铁生带给路遥这一代,带给我们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的文学滋养是无可估量的。北京文学和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代或者一批作家文学发声的情节和细节,无不显示了北京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光具有文学上的启蒙意义、引领意义,恐怕也得在文化文明上做一些考察,我觉得这才是北京文学的厚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