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 培根铸魂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历史使命
栏目:专家授课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作了重要论述,新时代文艺工作要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也要服务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文艺评论家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坚守美善合一的评价标准,观照时代、反映社会、回应人民,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积淀的生活”“发酵过的生活” 。文艺评论家要在对时代、社会、人民的敏锐感知中,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根铸魂、凝聚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强调在民族、国家、政党及个人层面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华文化价值,发掘治国理政的智慧,并在新形势下自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张世英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阐释,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当代转化的必要性。从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机长》等影片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应该旗帜鲜明地讲清楚中国文艺批评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艺批评之路。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必须明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融入时代,守正创新,发挥文艺在新时代的独特作用。首先要守住正,才能真正的创新,只有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人之美,才能够吸收、容纳、消化人类先进的艺术批评经验,从而为我所用,达到美美与共。文艺的根本是培根铸魂,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高扬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导方向、兼容多种方法的创作道路,守住红色基因、秉持爱国情怀、不忘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文艺评论家在衡量作品时要用好这些评论武器。

  文化艺术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在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问题上,一方面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艺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在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文艺评论要坚持引领作用,不能以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钱钟书先生在其《谈艺录》中提出的艺术三境界:法天、胜天、通天,分别指艺术客观真实反映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三者的区别就在于主体是否有意识地把握和表现其所感受到的“生活” ,并主动引领人民形成高雅的审美观。相反,片面反映情感和财产纠葛、追逐名利地位等的作品,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低俗再现,不具有先进文化的精神气质和引领作用,应给予科学的批评。

  文艺评论要因时而变,因地而迁。文艺的社会功能在战争时代和和平发展时期是不同的,这是由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以“伤痕文学”在当代的接受为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伤痕文学具有突破极“左”思潮和僵化创作模式的积极意义,但新时期的文艺更要表现民族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伤痕文学中有感而发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就显得局促和不足了,需要文艺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

  建设良好的文艺批评社会环境,不仅是艺术家或文艺评论家个人的事,还要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积极、优美的艺术鉴赏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宣扬主旋律、创设“情景” 、提高受众的鉴赏水平,在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中,形成共同意识。因此,只有大家共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为文艺服务社会开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