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宽 主旋律创作与艺术品格
栏目:专家授课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前宽(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好坏是一部影片的根本。电影需要精彩动人的故事,给观众留下生动感人的人物,否则谈不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一个电影导演要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充满着挚爱深情,要对生活有深厚的体验,双脚踏实地踩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热情地拥抱时代,要敬畏历史和创造历史的人民。唯此,拍出的电影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

  主旋律创作的艺术品格,不是即兴赶时髦、追时尚,而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个性,是创作者个性化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风格,艺术品格即人格的文化表达。在电影创作的艺术和技术辩证关系上,电影是一门受技术发展影响极其显著的现代艺术,但技术无论怎样发展,都是服务于艺术,目的是更好地表现内容。无论现在的4 K分辨率、5 . 1环绕声,还是即将问世的8 K技术等,都是为内容服务,而不能冲击电影艺术的本质。一切科技手段、表现形式都要服务于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突出塑造的人物,这是毋庸置疑的电影法理。

  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对其艺术风格具有潜在的影响。拍摄《开国大典》等大片时,我力求打破传统艺术观念的束缚,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拍摄影片《佩剑将军》时,我曾苦思冥想如何让这部反映人民战争的大戏,成为具有史诗性的“大气象”作品,我与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交谈中受到“画大画要有大将军气度”的启示,自觉地寻找银幕大气象,调动各方面艺术元素,营造电影规定情景中的既真实又浪漫的银幕形象,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让观众感受的是艺术境界。在《开国大典》拍摄中我将历史纪录片的纪实性与我所拍摄的部分以及表现性的镜头,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恰到好处地在银幕上展现出新中国诞生的大气象,使影片呈现出真实、博大,既有艺术感染力又有视觉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人生能有几次搏,能在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为共和国完成一部献礼大作是幸福的,也是一次难得的挑战和机遇,尽管遇到诸多困难和压力,都没有压倒我们对这一题材的强烈创作欲,亢奋使我们战胜了压力。这要感谢长期以来心中积累的“共和国情怀” ,对国家历史的敬畏之心,对人民的谦卑之情。这是创作力之源,也是克服困难的力量。继《开国大典》 《佩剑将军》之后,我与夫人肖桂云导演连续拍摄了多部大戏: 《决战之后》 《重庆谈判》 《七·七事变》 《金戈铁马》 《旭日惊雷》 《世纪之梦》等主旋律影片,均在社会上有良好反响。

  现在有些影视作品拍得浮躁轻飘,思想无深度,艺术无品格,一味追求票房、收视率,粗制滥造,亦出现“快餐”式地拍主旋律,塑造一些英模人物时,以喊口号式的形式直奔主题,本来很生动感人的真实人物,拍出来干巴巴的不真实。对于这样的作品观众有权拒绝。希望文艺评论家要勇于对虚假之作说不,坚持维护文艺创作规律,敢于批评不良的创作现象,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如同大鹏高飞的两只翅膀,只有双双舞动起来,互促互进,文艺才会出现繁荣发展的态势。

  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以优秀的作品服务于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我们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此,我们理当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