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领域打通古今、中外、雅俗的第一人
——音乐学界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栏目:忆故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海报

  杨荫浏(1899.11.10—1984.2.25)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以及传统戏曲、曲艺、器乐和宗教音乐等民族音乐领域成就斐然。他一生的业绩几乎囊括了中国音乐学的各个领域,所涉之处均竖起座座丰碑。先生饱谙经史、学贯中西,撰写我国音乐史学里程碑式的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及多部音乐论著;发表《国乐前途及其研究》 《三律考》等百余篇文论;收集、整理、编撰《阿炳曲集》 《十番锣鼓》《古琴曲谱》等大批珍贵民乐曲集;考察和采录《二泉映月》 《单弦牌子曲》等众多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杨荫浏是中国音乐学的奠基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先驱者,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学家之一,被公认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从1840年开始,横亘在中国文化面前的所有困惑与难题其实只有一个,即解决好古今、中外、雅俗这‘三大关系’或曰‘三大矛盾’ 。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界的几乎所有争论与分歧、努力与实践,无出其外。至今,此难题仍在,且持续考验着我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表示。120年前,被中国音乐学界尊为“一代宗师”的我国当代最为重要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理论家、新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奠基人杨荫浏出生在一个氤氲着书香乐韵的江南殷实之家,他的出现,似乎即为解决这“三大关系”而来。

  11月10日至11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学者们围绕杨荫浏的学术成就与社会影响、杨荫浏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中国音乐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问题、传统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学领域新成果、中国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海外音乐学各研究领域的新进展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对于系统总结传统音乐史论研究成就、理念、方法,开启未来中国音乐学术道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田青在研讨会的致辞中特别谈到了杨荫浏不平凡的一生。“他自幼既随阿炳这样的民间艺术家广泛、深入学习民族乐器和民间器乐,又跟外国传教士学习英文、钢琴和西洋作曲理论;他既继承了中国文人‘左琴右书’的传统,成为昆曲‘天韵社’的中坚,又在一生中始终关注着被社会轻视和菲薄的‘俗乐’ ,他对江南十番、河北吹歌、西安鼓乐等乐种的研究以及对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普查,奠定了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他不但打开了对中国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之门,并在青年时代便开创了基督教音乐的华化之路,其主编的《普天颂赞》至今仍回荡在中国教堂的穹顶之下;他不但借助从民间音乐中学到的乐谱谱字使唯一可靠的宋代音乐——姜白石的十七首歌曲重现,而且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借由填词,让岳飞的《满江红》唱遍大江南北,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他不但以毕生的精力写作并不断完善其中国音乐学的奠基基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而且始终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甚至跑到乐器作坊用他的乐律学研究心得指导工人的乐器制作;他不但精通经史子集,从古文典籍中淘沥出众多被世人忽略的音乐史料,而且他的第一本中国古代音乐史是用英文撰写的,接通了古今中外。 ”纵观杨荫浏的一生,田青表示:我们可以认真、严肃、客观、自豪地说——杨荫浏,是在音乐领域打通古今、中外、雅俗的第一人!

杨荫浏在燕京大学工作时留影(1936年)

  《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是杨荫浏于1950年5月间主持的一项区域性音乐研究,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调查项目。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胡小满特别谈到此次田野调查的开创性意义,他谈到,“该调查是在秉持杨先生之传统的田野工作法的基础上,诞生于新的社会制度与工作环境之中,是一次崭新的田野工作。围绕着河北定县子位村吹歌会的谱、调、律、器等要素,和相关文化成因与社会影响等给予多方位采纳,成果精确而朴实。中国音乐的若干项‘第一’蕴含其间——如新中国开展的第一次民间乐种调查与记录;第一次使用了录音机记录作品;传统乐曲《拿天鹅》第一次有了音响的记录;中国音乐学田野考察第一次可凭借机器记忆的客观音声进行‘非在场’的文案研究;传统的河北鼓吹乐在现代流变中的样态第一次有了音响、曲谱、器态、结构与文化等方面的读本。因此,杨先生主持的这次调查,堪称现代科技支撑的一次国家记忆。 ”

  1950年5月至1956年7月,杨荫浏以密集的方式对十番锣鼓、智化寺京音乐、西安鼓乐等多种传统音乐品种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发现、挖掘性质的实地考察,并接连撰写出多种考察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认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通过对杨荫浏多次田野考察的再思考,可以发现除了被挖掘对象的可贵价值、撰写模式、方法论方面的典范意义之外,杨荫浏在“立所”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前身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伊始所开展的这些专题考察活动,更大的目标是让这个新生的音乐学机构在一个全新的学术环境中以资料储备、人才培养、学术积累为根基,以富饶的中国音乐资源为对象,不仅逐步健壮自身,更能够与全国同行协力,初步建立起中国音乐研究的学术体系。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学家樊祖荫重读杨荫浏的《十番锣鼓》深有所感,他认为杨荫浏对锣鼓乐的研究极为深入,论述最为全面,记谱最为精准,而且有记录过程的叙述,是锣鼓乐研究的最好范本,“今天纪念杨荫浏先生,就是要把老一辈音乐学家开创的正确的研究路子继承下来,并贯彻于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之中” 。

杨荫浏为民族音乐概论研究班同学作学术报告(1960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音乐学》主编项阳表示, 20世纪中叶以来,“音研所”杨荫浏、黄翔鹏等学术前辈将中国音乐史学与传统音乐活态深层挖掘并举的研究理念,引领了群体性的研究实践,使得中国音乐学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前行。构建中国音乐学需既把握历史又梳理活态,厘清当下活态存在与历史传统的关系,如此方能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实质性内涵。而当下学界应沿用这种史论并举的学术传统继续开拓前行,更好地认知和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

  在与会学者看来,杨荫浏等老一辈音乐学家是科学的中国音乐史学的主要奠基人,取得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巨大成就。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秦序所说,他们建立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以及传统音乐研究的“科学范式” ,指导我们进行研究并据之形成相应的“学术共同体”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谈道,作为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领域的巨擘,杨荫浏在音乐史学、乐律学、古谱学、音乐考古学、音乐语言学、乐器学、传统音乐学和民族声乐理论等诸多学科均有重大建树,其学术伟绩近乎渗透了中国音乐学的所有领域,“在大力倡导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呼唤建立‘杨荫浏学’ ,系统全面挖掘整理研究一代音乐学宗师现代音乐学术的杰出成就,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

  “今天,我们怀念杨荫浏,怀念那个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群体——和杨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音乐学研究之路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建立与成长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学者们,是为了继承他们的精神,把他们开创的事业进行下去,为最终解决中国文化‘三大关系’ 、建立一个通古达今、雅俗共赏,在海纳百川时不失根与魂、在面向未来时不忘来时路的中华音乐文化而奋斗! ”田青说。

杨荫浏与曹安和在家中留影(1981年)

  新闻链接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本报讯(记者 张悦) 2019年,适逢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10日至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文化艺术出版社联合中国音乐学院,共同举办“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 。本次系列活动分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天韵社曲谱》首发式·纪念展开幕式、杨荫浏诞辰120周年纪念音乐会、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杨荫浏先生和他的学术集体,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以杨荫浏先生为代表的音乐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成就、风采和人格魅力,展现前辈学术传统对于当下及未来中国音乐学术的深远影响,寄托对前辈先贤的敬仰怀念之情。

  在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天韵社曲谱》首发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工艺美术馆党委书记喻剑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音舞处处长黄小驹、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中国音协副主席赵塔里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赵海明、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杨斌、《天韵社曲谱》策划人张振涛等领导嘉宾,杨荫浏先生之子杨国桢、长孙杨宇飞,曹安和先生的侄子曹小平等亲属,以及来自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综合大学、科研院所和海外院校的专家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职科研人员和退休专家等百余名学者出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将当年杨荫浏珍藏的《天韵社曲谱》 (吴畹卿抄本)及其记写的《昆曲鼓板节奏记谱》等资料,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以期更好地传承弘扬昆曲艺术,展现以杨荫浏等先生为代表的音乐研究所前贤的学术传统,推进音乐学术事业深化发展。

  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举办,演出了杨荫浏先生翻译的古代乐曲、阿炳的二胡曲和琵琶曲,以及经杨先生研究、挖掘、推广的其他传统音乐曲目,包括昆曲、古琴、西安鼓乐、智化寺京音乐等,大多都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音乐项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艺术与文献馆联合举办的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杨荫浏先生和他的学术集体,展出了与杨荫浏先生相关的重要历史图片、乐器实物、手稿以及学术成果,通过对杨荫浏生平以及他在中国音乐学学科领域方面的多角度揭示,生动丰富地展现杨先生不可复制的学术人生和难以估量的学术贡献;通过对当时音乐研究所学术集体在传统音乐考察、学术交流、资料建设、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为我国音乐界同仁描绘出一幅音乐研究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学术图景。

扫一扫浏览更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