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在话剧《抉择》排练场指导演员们 王小京 摄
9月底,李娜很繁忙,她每天的活动区域在北京长安街一带。在国家大剧院,由她担任形体指导的话剧《抉择》 ,是国家大剧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于10月2日至6日上演。出了国家大剧院《抉择》的排练场,步行几百米,李娜进入人民大会堂《奋斗吧中华儿女》的排练场, 9月29日,这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文艺晚会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她是其中两个节目的舞蹈编导之一。
“剧中人物的举手投足,都要符合194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
“ 《抉择》是一部叙事体历史正剧,它跟其他的很多话剧不一样,场面更为宏大,事件更为突出,人物更丰满,层次感很鲜明。同时,它有很多战争场面,需要大型的场面调度。 ”李娜对记者说,有些演员此前可能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话剧,所以在肢体的表现力和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上,就需要形体指导根据整部剧的艺术基调,去帮助演员更好地完成戏剧情感和戏剧调度,以增强整部剧的质感,使观众更能感同身受,并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
《抉择》中的角色大多数是男性。在《抉择》的排练现场,瘦瘦高高的李娜站在一群男演员中间,教他们怎么拿刀、拿枪。“剧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状态,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包括军人的气质,都要符合194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 ”李娜说,“甚至具体到每个演员每个动作的设计,都要符合历史真实。所以,形体指导是和演员们共同去完成角色的塑造。 ”
这部剧的舞台,是一个多维度的旋转的舞台,既有升降台,又有转台。所以,从排练厅到演出的剧场,演员们需要适应这个空间感非常强的舞台。对李娜来说,帮助演员们适应这个舞台,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演员们既要站位准确,又要迅速进入角色的状态,还要迅速和转台的位置衔接上” 。
《抉择》的开场,是一场战争戏,呈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 “这场戏大概有两分钟,我们需要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把大家带到规定情境中。 ”李娜对记者说,因为饰演战士的群众演员们不是舞蹈演员出身,没有形体基础,排练时就要从最基础的开始练起,对他们进行训练的过程,对形体指导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该剧的尾声,也有一场李娜花了很多工夫的戏。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后,剧中西北军结义四兄弟中的老四——身为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周克仁,经历了信仰的坍塌。为了表现这个人物信仰坍塌时的心理状态,李娜为周克仁和他的女副官编排了一段双人舞。“这段双人舞,要兼顾台词,要完成调度,还要细腻地表现出两个人情绪上的跌宕起伏。 ”李娜说,“排练过程我们不断地尝试,多次修改调度,最终将这段双人舞简化成一段逻辑清晰、符合这个人物的形体小片段。 ”
“他们的动作可以夸张,但绝对不能失真”
近几年,除了《抉择》 ,李娜作为形体指导,还参与创作了《平凡的世界》 《行知先生》 《雄关漫道》等话剧作品。她说,“现在国内一些话剧的表演形式逐渐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国外很早就有肢体剧,并且很流行。在话剧舞台上,肢体可以辅助演员的表演,帮助他们实现情绪的外化,甚至有的时候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带给观众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
去年,陕西人艺创排了根据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话剧。参与这部剧创作的李娜,和主创们去陕西采风、体验生活。她和当地的演员们聊天,和他们一起去吃陕西特色面食;去农村观察农民的生活,参观他们居住的窑洞,看他们如何开拖拉机;也去到煤矿,去了解矿工们的工作和生活。
“话剧《平凡的世界》 ,演员们在形体上的展现,和战争题材的戏是不同的,他们要比较夸张化,表现出人物的质朴,和对那片土地的热情。同时,也要把当地的民风民俗、独特的历史文化展现在舞台上。 ”李娜以孙少安在村头迎娶贺秀莲这场戏为例, “这场婚礼场面的戏,有将近60名演员参与,舞台上是一个巨型的转台,每个人物的表演、形态、调度,既要合理化,又要反映当地的民俗。演员们的表演,要有质朴的乡村感,又要和环境、历史背景贴合。所以他们的动作可以夸张,但绝对不能失真。 ”
该剧中还有一个让观众心灵为之震动的形体设计,就是众人在厚重的黄土地上行走。这一动作贯穿了整部剧。“演员们在舞台上,转台在转的同时,他们不是真实地走路,而是在原地昂首挺胸地走路。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点位,以不同的年龄和身份,走出一致的步伐和精神状态。 ”李娜说,“我当初和导演设计这一部分演员的形体时,想表达的是时间在流逝,历史在前进,所有的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但也在不断地更替。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又是一直在延续和传承的。 ”
从舞蹈到话剧,从台前到幕后
李娜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毕业后进入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当了16年兵。在文工团,她担任舞蹈演员,期间也作为演员,参演过话剧和电视剧。目前,她任教于兰州大学。
2009年,当时还在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做舞蹈演员的李娜,在北京的首都剧场观看了话剧《日出》 。正是这次的看剧经历,使她开始迷恋话剧舞台。2013年,在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创排的一部话剧里,她担任演员和形体指导。这是她第一次担任话剧的形体指导。随后,她逐渐从一名台前的演员,发展为幕后的创作者。作为舞蹈演员,多年的舞台表演和多次参与大型文艺演出的经历,为她成为幕后创作者提供了经验。
也是在10年前,李娜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来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参与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10年后她再次来到人民大会堂,这次的身份是《奋斗吧中华儿女》中的一位舞蹈编导。她参与创编的两个片段是《红色娘子军》和《南泥湾》 ,每个片段的演员阵容都达到400人。
从事过舞蹈和话剧两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和创作后,李娜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两者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差别。很多的舞蹈作品,要求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整齐划一,要达到精准。但话剧要凸显人物的个性,每个角色都不一样,永远没有统一的时候。这也是做舞蹈编导和话剧的形体指导,在工作上很大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