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艺人的理想信念
作者:孟永国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孟永国(浙江省民协副主席、温州市民协主席)

  我是一个手艺人,从事发绣创作研究至今已27年了。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述我的发绣故事。

  坚持执念,不忘初心。回想起在学手艺的日子里,我也有过不寻常的心理感受,在世俗人的眼里,刺绣是女红,一个大老爷们坐在那里操针弄线,是没有出息的。当时不敢告诉家人,生怕家人反对。我曾经几次想放弃转行搞教学,在强烈的思想斗争中,得到一位资深手工艺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静下心来做作品并参加展览获得了大奖,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家里人通过其他渠道得知我在搞发绣,而且作品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总统,还到国外去展览,是又惊又喜,引以为豪。后来我又加入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感受到文艺大家庭的温暖和包容,为文艺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弘扬传统,守正创新。在发绣创作实践中也会碰到诸如材料太过于单一、工具使用不能得心应手、作品装裱等问题。比如材料,它的局限影响了艺术的发挥,有的好想法因为材料的单一而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审美观念难以确切地表达。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两名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女教师来温州师范学院做教学交流,凭借职业的敏感性,两位女士的金发一定是发绣的好材料。因为我与她们不太熟悉,不敢直接提出要头发,后来托我的老师出国互访的机会,通过翻译帮我拿到头发。经过半年的艰苦绣制,第一幅“彩色发绣”作品面世。这次成功的尝试改变了温州发绣的单色局限,开启温州发绣创作向多元化拓展,材料的多样为发绣语言的创新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深入生活,创作采风。手工艺人只有走进火热的实践之中,才能有切身的体验,直接感受到现场的氛围、气势和真实情况,了解具体细节及事物特征,为创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有一次国外采风,随团去阿联酋文化交流,我与一位团友搭乘一位外国朋友的沙漠车到沙漠腹地采风。在沙地上,我们发现远处沙丘上有一群野骆驼。骆驼的生命特质完全能够适应严重缺水缺食物的恶劣环境。因为被骆驼的生命精神所震撼,所以我创作的作品命名为《生命颂歌》 。

  精品力作,立身之本。作为手工艺人,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一件作品一个故事。有一天,上海复旦附中有位老师给我打来电话,想让我为她创作一幅结婚用的发绣作品,在电话里我就答应下来。没过几天就收到从上海寄来的头发,但是我思考了好几天还没想出合适的内容。恰巧有一天,当我经过学校图书馆东边的竹林时,一对白头翁飞出竹林,见此情景,我一下子就醒悟了,竹子、白头翁,“祝新人白头偕老” ,有了!确定绣稿后,经过一个半月的精心绣制, 《白头偕老》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