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评论家的精神品格
作者:庞井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时代文艺评论家的精神品格

  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来袭,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一系列创新所带来的物理时空、社会时空、精神时空和虚拟时空的相互融合与激荡,正在重新改变和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理想。与以往相比,当今的文艺发展逐渐呈现出大众化、消费化、信息化、媒介化、科技化和生活化的态势,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欣赏、消费甚至创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文艺评论当中来。“文艺评论”和“评论文艺”的界限日渐模糊和变动不居。针对今天文艺评论的现状,特别是针对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成长,我认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新时代文艺评论家要努力培育四种精神品格。

  文艺评论家要培育哲学家的思维品质。我以为,每一个伟大的、一流的人文学者都应具备哲学家的精神品格。目前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陈旧,面对转型时代超出已有理论范式的复杂文艺现象和文艺潮流,常茫然不知所措,要么老调重弹,要么干脆失声;另一个是评论活动和理论探寻碎片化、机械化、浅表化、庸钝化和同质化,缺乏鲜明个性、精神气韵和生机活力。解释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哲学家的思维品质。诚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但至少应该具有哲学方法、哲学精神、哲学视角。哲学思维的特质是指向全部、终极和理论体系。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哲学视野,你会发现我们的文艺评论只有观点,没有框架,只有零碎性的东西,而缺少一种体系,只有现象的描述和技术分析,而缺少理论的定位和透视。文艺评论失去了应有的锋芒性和穿透力。

  文艺评论家要具有艺术家的审美通透。艺术是人类精神感受性的制作、呈现和传达,这种感受性指向人类心灵深处所渴望的深刻超越性,具有超技术、超概念、超逻辑、超生活、超感官、超预知等特征。文艺评论家与政治评论家、历史评论家、社会评论家等不同的地方在于评论对象是艺术。文艺评论是感受性和认知性的统一,是审美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文艺评论家应该是学者、作者和读者三重身份的交汇和融合。在互联网时代,无论艺术形态怎样变化,艺术方法和介质怎样翻新,文艺评论家都要了解和体验艺术的创作方法、路径和规律,具备像艺术家一样丰富的、敏锐的、复杂的、通透的审美感受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写出有深度、有价值、有感染力、有精神魅力的作品。更进一步说,文艺评论家最好能熟悉或掌握一两门艺术创作方法,不一定成为艺术家,但至少要具有艺术家的感性积淀和精神品质。

  文艺评论家要强化思想家的使命担当。思想家不同于哲学家、理论家的地方在于,思想家的问题意识、现实针对性、在场性和思维的敏锐性、锋芒性更突出。文艺评论在理性和逻辑的表达之外,感性的抒发和呈现更强烈。在人类精神活动中,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激荡最容易产生新思想。鲁迅不是哲学家,但却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有一种深深的关切,那些深刻的、革命性的、波涛般的思想,今天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觉到。从主体创造的角度看,产生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理想。没有真正的理想,便难以产生深刻的思想。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家应有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应有一种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化担当和历史使命。正如北宋学者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文艺评论家要具备文章家的优美表达。文艺评论家必须以作品说话,应该写出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文章,成为新时代的文章高手,而不仅仅是专业细分背景下的论文写手和信息时代的文字匠。好的文艺评论本身就是艺术作品,是美文,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能挂住人,让人读完爱不释手,回味不已。在互联网、全球化、市场经济、社交媒体和高科技所共同塑造的全新文化时代,要在文体的建构与风格的形成两个方面着力,自觉探索创造更有感染力、穿透力的创新性话语表达和崭新文体,形成新时代独特的艺术生态和文化语境。文艺评论家要培育“真”“实”“新”“特”“美”的文风价值向度,培育古雅清新、自由自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培育意象鲜活、意境深远、意匠精巧的文章风采。特别是我们的青年文艺评论家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和表达力,要自觉地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培养高超的文章写作能力,成为具有时代精神气质的文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