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编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中国与曲艺创新繁荣

中国曲协名誉主席 罗扬

  作为长期从事曲艺工作的离休人员,回忆往事,心情激动,浮想联翩。新中国成立70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70年。

  70年来,我国曲艺事业也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曲艺界及中国曲协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更是不可低估。广大曲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艺术素质不断提高,许多年轻优秀的曲艺工作者成为曲艺界的骨干,曲艺创作日趋繁荣,曲艺音乐、唱腔及舞台美术设计等也有所改进和创新,曲艺评论和曲艺史论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中外曲艺交流学术交流也不断有新进展。

  新形势下,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上,尤其需要作出长期的不屈不挠的努力。

 

曲坛“老兵”话繁荣

中国曲协顾问、辽宁省曲协主席 崔凯

  作为曲艺界的一名老兵,有幸经历和见证了近50年的曲艺发展历程。特别感念曲协组织几十年的培育和帮助,把我从一个曲艺爱好者“拉扯”成为一名曲艺作者和地方曲协的负责人。几十年来,在与薛宝琨、汪景寿、沈彭年、王珏、王肯、袁阔成等曲艺名家的接触和求教过程中,我了解了曲艺前世今生,形成了为人民创作的曲艺观。在地方文联工作的30多年,更使我熟悉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发展情况,引发我对曲艺事业发展前景的思考。在年逾花甲之年,我参与了中国曲协曲艺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的策划编纂工作,特别是领命负责中国曲协曲艺教育与学科建设委员会工作。尽管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曲艺学科建设布局正在有序推进,这是中国曲协站在培育新时代优秀后备人才的高度倾情推进的一项大事业。我也为我在有生之年可以继续为曲艺繁荣发展贡献余热而不胜欣慰。

 

回忆我和中国曲协

辽宁省曲协名誉主席、评书表演艺术家 田连元

  我学说书与中国曲协有关。1955年,我在天津辍学学艺。其时,我很不愿意学说书,总想找门路换行。在时任中国曲艺研究会编辑马立元先生的点拨下,我改变报考中国戏曲学校的初衷,塌下心来继续学习说书。此后的几十年,我和中国曲协的来往逐渐增多。先是几次在全国性曲艺汇演中获奖,往后我的电视评书《杨家将》在北京热播,中国曲协《曲艺》杂志发表专题评论。再到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我录制的20集电视实景评书《星火燎原》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连续播出百天,这也离不开中国曲协的大力支持。中国曲协是曲艺人的家,这个家的成员就是中国曲艺人。当我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时,欣喜之余冷静下来才知自己老了,但更开心的是曲艺队伍在新老更替中愈发年轻了。老者亦当老当益壮,年轻者更应年轻有为,我们共同努力再创曲艺新辉煌。

 

向中国曲艺人的“娘家”敬礼

中国曲协曲艺创作委员会主任、原总政话剧团团长 王宏

  中国曲协就是我们曲艺人的“娘家” ,我深深感恩于我的“娘家” 。我于1978年参加工作,进入济南市曲艺团,那时我只是一个痴迷曲艺创作的毛头小伙儿,毫无经验可谈。正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创作的评书段子《卷发与光头》在中国曲协举办的全国故事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让我这个怀揣曲艺梦想的年轻人第一次建立起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自信,成为我进入曲艺这一行的第一张通行证。此后,中国曲协各种培训、笔会、采风活动更是让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曲艺创作之路上一路奔跑,先后创作出曲艺作品100多篇、小品近300个。可以说,我就是“娘家”种出的一棵树。也正是有了千万个和我有着一样经历的曲艺人,在中国曲协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才形成了今天庞大的曲艺队伍,铸就了新时代曲艺事业的勃勃生机。

 

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力军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评协副主席 向云驹

  曲艺从草根草台草班进入新中国,从中国曲协宣布成立那一刻开始,就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重要艺术门类和艺术样式,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成为文艺队伍中一支充满朝气的生机蓬勃的生力军。可以说,新中国让曲艺进入了新天地、新世界、新历史。70年的中国曲协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中精彩华丽的篇章, 70年里的曲艺就像是一个艺术的“大包袱” ,里面包含着“百姓的表情包”“人民的情绪包”“民众声音的语言包”“民族精神的快递包” 。与其他一些大的艺术门类相比,曲艺的科学化、高端化、正规化、艺术化发展才短短70年时间,未来的发展还漫长且任重道远。而今天,曲艺正处于一个人民已经创造并且不断创造着史诗性成就的新时代,必定会以它70年发展快轨道的方向性和惯性力量,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曲艺团,我的家;曲协,我们的大家庭

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杂技团副团长、北京曲协副主席 刘颖

  自1958年开始,北京曲艺团的许多老艺术家、演员和创作人员纷纷加入中国曲协,无论是作品立意创造、表演综合丰满还是理论知识素养都全面得到质的飞跃。因为曲协是一个大的平台、大的学堂、大的艺术园,在这个艺术园里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位创作者不仅仅萃取了技巧性营养,还获得了政治性、艺术性、理论性滋润。在为人民讴歌、为民族塑造、为国家说唱中,从艺人提升为演员,从说书匠变成艺术家,从“插科打诨”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与此同时,在这70年历史进程中,各地曲艺专业表演团体始终秉承“出人出书走正路” ,以院团为单位,集结整合了各地曲种优秀人才,不断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得开、叫得响、立得住的好作品,为文艺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硕果累累的曲艺盛景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陕西省曲协副主席 苗阜

  相声是国粹,是一门表演艺术、舞台艺术、语言艺术,既不能自轻自贱地再往“撂地摊”的下场走,更不能一味地迎合和营造低俗、庸俗、媚俗的表演内容。1949年之后,以侯宝林、马三立、刘宝瑞为代表的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对相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删除大量色情、挖苦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增加很多讴歌新社会、揭露旧时代、讽刺假丑恶的内容,这才使得相声在新中国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曲艺艺术。70年后的今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应该成为每一位曲艺工作者最基本的从业态度。哪些是传统的精华,哪些是过去的糟粕,是我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底线。而对存在的问题,管理不能姑息、行业不能姑息、社会不能姑息,必须要形成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的机制,使得人人争做新时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为时代而说唱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曲协副主席 吴新伯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有幸成为苏州评弹学校首届72名学生中的一员,从1980年夏天进入学校学习算起,我从事苏州评话已经快40年了。这期间,经历传统曲艺的起起落落,我兴奋过、失落过、自豪过、沉思过,然而一个深刻的感受是,传统文化的每一次兴盛发展都和时代前进的脚步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当前苏州评话发展形势尤为可喜,在各级曲协和各地评弹团的重视下,苏州评话青年演员数量明显增加,上海评弹团苏州评话演员从十年前30岁以下一个没有发展到如今已有7名中坚力量,而久未开班的苏州评弹学校也在去年正式恢复了评话班和评话教研组,目前活跃在长三角地区书台上30岁左右的苏州评话演员已近30人。作为幸运地赶上一个前所未有好时代的一代人,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为苏州评话艺术适应时代、讴歌时代而作出新的探索和实践。

 

我的曲艺梦

江苏省曲协副主席 芦明

  我在江苏省曲协秘书长的位置上服务了38年,是一名曲艺战线上的老工程兵、曲艺工作者的老服务员。我的曲艺梦是从12岁开始的,因为迷恋曲艺,我成为最幸运的人,上世纪70年代,我顺利地被江苏省曲艺团录取;因为钟情曲艺,我成为最受宠的人, 80年代初,我走上了省曲协管理岗位。在这半辈子从事曲协工作中,深深感受到中国曲协对江苏曲艺事业繁荣起到的极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特别是江苏省曲协在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颁奖仪式暨系列活动长期落户江苏,让江苏曲艺事业与中国曲艺事业同频共振。各类中国曲协品牌项目,或落户江苏,或在江苏举行,使得江苏曲艺事业生机勃勃、遍地开花。江苏曲艺事业发展可以说浓缩了各兄弟团体会员这些年发展的影子,也彰显了中国曲协在全国曲艺事业中所起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及全国曲协一盘棋、一张网、一家亲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