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洋洲密码
——“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侧记
哀悼者面具
近日,一场名为“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序幕。“浮槎于海”取自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 :“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有浮槎去来。 ”浮槎,意为来往于海上与天河间的小船,既点明了太平洋土著人在海上泛舟、岛间往来的特性,又暗合大洋洲文化中所具有的瑰丽想象和神秘色彩。展览通过150件精彩纷呈的文物将关注的视野扩大到了整个大洋洲,分为“海之疆域”“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简约的风格”和“身体的装饰”五大板块。
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合作举办,这是两馆继2013年“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之后的再度合作,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较为完整地呈现大洋洲艺术的展览。对中国的观众而言,可能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较法国其他著名的博物馆而言相对比较陌生。它是在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议下兴建起来的一座博物馆,因位于巴黎的布朗利沿河大道而得名,被希拉克称为一座“向曾经被侮辱和蔑视的人们致敬的博物馆” 。
“海之疆域”板块将观众引入以广袤的以海洋为主的太平洋地区,呈现出大洋洲土著以舟楫劈波斩浪的生活图景。“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板块则聚焦太平洋重要的三大地理区域,讲述岛民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崇拜、部落中的阶层关系、神秘的猎首仪式以及男女两性在战争和手工艺劳作中的工具与行为等。最后,“简约的风格”与“身体的装饰”板块展示了诸多首饰和生活用品,大洋洲土著居民以非凡的耐心和专注,用有限的原材料制成精美的艺术品和日常用品,装点自己的身体与生活,以期望达到一种人世与神界之间的平衡,彰显了他们的质朴与智慧。
大洋洲的神秘岛国因其独特的地域和文化艺术特点一直是人们好奇又向往之地。英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法国画家保罗·高更都曾在南太平洋地区旅行,保罗·高更的晚年更是定居塔希提岛,并以此创作出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的名作。高更在记录塔希提岛生活的散文《诺阿诺阿》中写道:“ ‘野蛮人’教给了我这个来自古老文明的人许多东西,这些‘无知的人’教给了我关于生活和幸福的许多艺术。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展览发现大洋洲人民生活与艺术中所饱含的热情、优雅与纯真。
科瓦尔祖先雕像
近年来,伴随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新发现,对南岛语族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中,如今我们基本可以确认,大洋洲美拉尼西亚地区早期最早的居民们一开始是由中国台湾地区南下的,其祖源地甚或可以追溯到中国华南的古陆。因此,大洋洲的故事,也正是我们的故事。在独木舟荡起的涟漪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人类对联结和探索最初的渴望。 《道盖独木舟船首雕塑》是19世纪澳大利亚托雷斯海峡赛巴伊岛附近的人们放在独木舟船首用来祈祷出海平安的雕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雕塑上看似毛发的材质其实是当地一种名为食火鸡的羽毛。这种鸟的脚尖有很长的钩子状的脚爪可以把敌人的肚子剖开,所以非常难以抓捕,把这种猛禽的羽毛放在船头既是对海面上不明邪恶力量的驱赶,也是对航海的佑护。如果你被独木舟这三个字所误解以为当时的人们坐着的是一叶扁舟,那么这件新西兰毛利人使用过的陶拉帕独木舟艉柱从它的体量来看就对独木舟不容小觑了。上面雕刻有螺旋样的纹样,这是传说中认为蜘蛛是第一个创造这种独木舟的,刻上这样的纹样也是为航行的平安祈祷。
展览中还突出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物件和身体的装饰,也是贯穿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重要线索。展出的物件包括:姆瓦伊面具、女性祖先雕像、在西姆棕榈树干上的绘画、笛、盾、仪式雕塑、祈愿板、奥帕手鼓、马拉甘艺术雕塑,以及塔帕布等。在“身体的装饰”板块,展出了包括贝壳、羽毛、珍珠母、海豚牙齿、龟甲、骨头等材料构成的不同胸饰、头饰、项链、腰带、鼻饰、臂环、梳子。当地人因地制宜,组合搭配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原材料,制作出了不同的首饰和装饰品。雷尼霍帕劳项链就是用人的头发和植物共同编织而成的。项链最前方的吊坠是抹香鲸的牙齿。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西方其他国家的捕鲸并没有影响到大洋洲,所以这些鲸鱼牙齿多是因为鲸鱼在沙滩上搁浅死亡后才能得到,弥足珍贵。
这次展览特别设置了互动展区,主办方复制了展品中的五件文物,在互动区观众可以手持优乌杖、披上树皮衣、头戴羽毛冠,体验曾经勇士的标配。而展览中说到的当地人的主要食物芋头,主办方甚至还为高达30厘米的芋头编织了面具进行装饰,那么研磨这些芋头的杵又有多重呢?在这个特别展区里的展品将满足你的好奇心。展览首次设计了盲文说明牌,结合无障碍参观设施,让更多人群共同领略太平洋文化的魅力。
除了文物展示,展览还配以各个岛上的文化习俗、社会阶层、仪式、殖民对于一些习俗的破坏及近年来的复兴等的文字解说,以及短视频历史资料展示。在艺术性之外,以人类学的视角展现大洋洲岛民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崇拜、部落中的阶层关系、神秘的猎首仪式以及男女两性在战争和手工艺劳作中的工具与行为等,在这里展示的是对大洋洲生活的人物质与精神生活密码的解读。
巧合的是, 3月至7月,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也正在举办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剑桥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合作的展览“大洋洲” ,两馆在同时期举办同主题的大洋洲文明展,形成了有趣的隔空对话,也昭示了两馆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共同关注。
马拉甘仪式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