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中国电子音乐作为国家品牌走出去
栏目:专访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希望中国电子音乐作为国家品牌走出去

——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艺术总监张小夫

  “声影·中国”北京巡演,艺术总监张小夫演出现场介绍24声道全景声电子音乐

  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观众们安静地看着舞台,那样聚精会神,每首乐曲结束后都热烈鼓掌——这样的场面让人久久难忘。他们中或许绝大多数是清华大学的师生,他们面对的不是古典音乐而是中国特色电子音乐,面对的是歌、舞、戏、视觉影像、音乐演奏等同台融合成的节目新意象,所表现出的包容度、接受度、认可度,无疑给予“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的所有演职人员莫大的鼓励。

  从今年4月底开始到6月中旬,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品牌演艺活动项目、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优秀作品巡回演出季“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清华大学四地演出后圆满结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小夫作为艺术总监,一直亲力亲为,台前幕后忙碌不已,在每场演出之前都会现身说法,为观众介绍电子音乐以及本次电子音乐会的情况,做“观演预热” 。本报记者在演出间隙就此次巡演专访了张小夫。

  记者:据说此次巡演以后,“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还会有一个国际巡演计划?

  张小夫:确实如此。我们为此已经筹备了很长的时间,而且做国际巡演,我想未来会成为一种趋势。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希望能申请到国家艺术基金等更多的艺术资金支持。现在,昆曲、京剧、杂技、歌舞等出国交流演出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中国当代音乐走出去的机会并不多。以往,我们更多是带个人作品参加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节,现在希望能让中国的电子音乐真正作为国家品牌走出去。

  这次北京四地巡演,我们专门选择了非音乐类院校,希望让更广阔的青年群体来检验我们的努力。电子音乐是学术性比较强、比较前卫的音乐形式。一开始,我们也担心观众接受起来有障碍,结果发现,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的。这也和我们选择的曲目,音乐语言没有过于复杂、更容易进入社会层面有关。此外,高校学生正处于渴求新知识的人生阶段,对新的艺术形式也比较容易接受。像北航的很多博士生对我们的节目中科技含量比较重的作品特别喜欢。

  记者:中国的电子音乐发展到现在历经三代音乐人,您觉得第三代电子音乐作曲家有怎样的总体特征?

  张小夫:如今,我们第三代电子音乐作曲家基本上都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在读博士或者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年龄都在30岁左右,充满朝气。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没有障碍,也经常有出国演出机会。而且,我们每年都有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这样的交流平台和窗口,能与很多国外一流的音乐家近距离交流。目前,我们的电子音乐水平跟国际前沿已经不相上下,现在或者说未来最希望做的事就是把电子音乐这种西方艺术形式赋予中国特色——从声音的选择、展开的手法等方面体现中国情怀、中国精神,而不是洋腔洋调。不管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都要坚持在艺术上不断创新,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另外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现在,音乐受众对于电子音乐的理解可能还只是停留在流行音乐的层面,其实电子音乐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探索性。如何让高在云端的探索性的电子音乐更多地走到普通听众的欣赏层面呢?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此次北京巡演就是这样一个开端。我把电子音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学术性的、前卫的电子音乐;第二层是社会应用,如影视音乐、电声流行音乐;第三层是老百姓在家就能自娱自乐,利用电脑、合成器来玩音乐。我们正在做的就是把学术性的电子音乐的创新精神保留下来,把作品的音乐语言尽可能做得朴素一些。这样观众既易于接受,作品又不失高度。此次巡演音乐会是新媒体、新国乐、新舞蹈、新戏曲的多元融合创新尝试。

  记者:电子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输出渠道是电影配乐,但我国的电影配乐至今还是比较薄弱的,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另外,您可以介绍下电子音乐是如何跟视觉影像结合的吗?

  张小夫:确实,我们的电子音乐在电影制作中的参与还是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这涉及跨界问题。我们的电影导演对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可能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他们对电子音乐的认知也许还停留在流行音乐的水平,对高端的学术性电子音乐的认识还需要过程。其实,近些年来,我们的学生逐渐走入社会,担任影视音乐、戏剧音乐,特别是舞剧、音乐剧、舞台剧等音乐主创,作品已经逐渐被“认识” ,并开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我相信,情况会越来越好,只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种文化自信。中国现在有亚洲最大规模的电子音乐节,全世界优秀的电子音乐家都会来我们这儿。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中国青年作曲家所创作的一批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好作品得到了众多国内外业界专家的首肯。

  记者:这次“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中有许多作品都是与视觉影像相结合的多媒体电子音乐,这是一种新的音乐发展趋势吗?

  张小夫:电子音乐强调可视化,多媒体电子音乐形式是数字化的声音与数字化的视觉影像相结合。这些影像可以是具象的或抽象的,是音乐意象的视觉化传递。音乐家自己做视觉影像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创作,需要有高度的视觉审美修养。目前多媒体电子音乐的创作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音乐家自己做影像,二是与视觉影像专业的作者合作,这又对视觉影像专业的合作者提出了较高的音乐素养要求。因为这些视觉影像不是简单的影像堆砌,而是按照音乐的主题、节奏和韵律来组织和处理,与音乐形成浑然一体的感觉,产生一种视听一体的艺术合力,近20年来,多媒体电子音乐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新音乐样态。

  记者:电子音乐又叫计算机音乐,那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怎样的考虑呢?

  张小夫:目前,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方向的学生主要还是来自于传统音乐领域,课程中会配置计算机技术等相关课程。国外像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所做的电子音乐更侧重底层技术研究,而我们是偏音乐创作。他们以技术为主,音乐为辅;我们以音乐为主,技术为支撑。下阶段,中央音乐学院也着手研究音乐人工智能,这方面招录的学生就几乎都是理工科或者计算机教育背景的学生了。

  现在音乐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与科技相融合。我们要努力去扩展音乐的各种可能性,有些扩展可能是革命性的。总之,不管是怎样的艺术形式,终究要探寻跨界结合的可能性,形成一种艺术创新的合力,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潮流或者趋势。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音乐,作曲家不能原地踏步,要不断奋力前行,开创新的音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