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门类迈出“顶层设计”第一步
——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出版
栏目:落墨
作者:本报记者 马李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书法的根在哪里,培根怎么去培,书法的魂在哪里,铸魂怎么去铸,都离不开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设。 ” 5月6日,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新书发布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该书主编陈振濂如是说。对这本书,陈振濂表示想要给当下及未来建立一个严密的书法评价的思维框架、理论模型,它的标准指数和理论体系应是可操作的。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重点科研项目,是“当代书法评价体系”课题的最终成果,该课题依托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展开。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课程的启动,是面对当下书法评价、评判、评论、批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而发的。书中提到,书法评论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绝大多数评论文章在低层次水平徘徊,充斥着大量功利评论。肆意哄抬作品,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情况亦很常见。书法作为艺术本身的符号性和抽象性导致作品评论、行业行为评价的含糊和不清晰性,即便有好的评论也难于直接指导创作。同时,评论和评价领域纯理论人才严重匮乏,理论学者在研究上更偏重史证而对以作为书法艺术支撑的哲学美学不无陌生,在评论文章中也看不到自证和他证的逻辑思辨力量。书法的研究涉及多层次、多方面, “书法史研究”依仗于古代史、文献学、考古学等横向研究成果较为发达,“书法美学”“书法批评学”依旧凤毛麟角。各种原因导致观众困惑、初学者困惑,甚至书法家也困惑,于是规范当代书法评价的发展并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认为,陈振濂勇于在书法界普遍认为出力而难于出成绩的项目上去发力,逆流而上,探本寻源,努力在当代批评与评价基点上提出独立的学术框架,提出建设体系的四梁八柱。这个定位突破了以往书法界固有思维,守正求新,既保持了书法传统的核心的审美价值,又延伸了研究者的胸怀与眼光,凸显出不断追问的独立的学术品格,给书法界以示范。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全书分为《导论》和正文,正文分《评判》《评估》 《评审》 《评论》四部分,各有章节。在强调书法的理论高度、顶层设计和涵盖面的同时,又对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各级书法展览的具体艺术评审流程设置做了充分论述,既建立起较严密的理论和学术体系,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认为,书中提出了书法评判的学科范畴和美学理论要素。对书法创作评审的五个由低而高的层面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明确地展示了书法艺术学科的逻辑,对五个层面的建构澄清了在评审中何为技术评价的标准,何为逐步提高的层面的标准,最终形成了个人风格层面的最高标准。对书法评估体系的分析则面向艺术市场中的不同需求,如鉴赏、收藏、市场等不同立场的评估行为的差异。对书法的“泛化”与“雅化”的阐述,回应了长期以来书法是写字还是艺术的问题。书中所有的思考都是在书法美学与学科建设的逻辑上进行的。

  陈洪武认为,该书对上下三千年的中国书法审美、评价体系及其自身的价值进行了有效吸纳,并将这一历史通感与当代书法评价体系打通、衔接以至升华与发展,使评价体系有自身的根基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周文彰认为,本书的总论和四个“评”构成了书法评价体系的理论体系,同时形成了“网上纽结” 。支撑体系的是一些非常靠得住的概念,比如鉴赏评估、收藏评估、市场评估,比如技法层、形式层、主题层、气韵层、风格层,比如发生学的评论、本体传承、艺术师承、艺术个性、时代因素等,把构成书法评价体系的各方面概括得非常贴切,并且朗朗上口。

  在可操作性基础上,陈振濂认为构建一个条分缕析、逻辑思辨的学理性体系有长远的意义。他说:“书里没有说具体哪一件作品该怎么评,但是在省、市以及专业性的书法评审中,这些思考都可以用到。哪怕推翻它也要有依据,在它后面立起来的东西也应该是一个学理。这就使得这部书离它在以后成为一个现象、成为一个学派的目标是越来越近的。 ”

  据了解,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书法评价的学术著作,由16位作者历时3年——从2016年启动到2018年完成,约30万字。在陈振濂的带领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理论家及相关专家组成了精干的写作团队。团队根据每位专家的优势发挥原则,进行选题策划和撰写任务分配,两年来进行了4次撰稿工作会议。

  谈到评价体系的定位,陈振濂认为在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三大框架中,该书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是为了让人们在艺术批评里有章可循,它不是讲艺术批评现象,而是讲学理的批评。它同时涉及美学哲学的艺术理论问题,但它指向批评。

  有专家指出,书法评论不是颂扬,不是攻击,也不是忽悠,应该基于评价体系的指导来校正评论。书法高等教育在过去20多年间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引导深化;书法市场行情与作品艺术水准不挂钩,重复性生产横行市场;真正的原创和模仿的界限模糊不清,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评论予以回应。从评论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来看,这部著作出版正逢其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认为,该书对评价体系的建设具有开创性,各门类研究建立科学完善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任重道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建立和完善文艺评论体系、探索文艺评论的标准问题,对于当前文艺评论工作乃至文艺工作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试图建立文艺评价标准的尝试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落实到具体的艺术门类,更是会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潮认为,组织开展文艺作品评价体系建设是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打基础、利长远、树导向的工作,是文艺界群团组织加强引领并在行业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尽责体现。

  书法奖项的评选历来受到全国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热切关注,对于奖项的反馈往往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如果评奖受到权力分配和商业炒作的干扰,就难以树立自身公信力:如果缺乏科学的评审依据,作者挖空心思揣摩评委喜好、唯展至上等怪现象就会出现。所以,让书法奖项有理可依是当务之急,也是让评奖活动和书法创作未来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扎实起点。

  该书有关书法评审的章节中,其针对性可见一斑。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非常欣赏这部书所作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了时代最重要的问题:“权威的评价必须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实际上就是讲评价主体怎么‘到位’ ,怎么在学术上懂行,怎么在取向上客观积极,通过你的评价和宣传怎么样建立公信力,真正权威的评价是有道理、有根据、有远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