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港珠澳大桥》剧照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二十一世纪“世界新七大奇迹” 。5月1日起全国公映的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凝缩版,仍由电视纪录片的原班人马打造。为实现从小荧屏到大银幕的转换,导演闫东将原本分为上下两集共计10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进行了压缩。影片以最后一节沉管E 30为叙事焦点,穿插进了中国的桥梁发展脉络和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技术攻关成就,传达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匠人精神。影片更加强调的是历史的影像化书写和大国工匠的个体生命体验,凸显出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桥梁建设一直以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二十世纪桥梁建设和技术的重心在欧洲,是因为战后欧洲国家经济快速复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世界桥梁建设和技术的重心转移到了日本,标志着日本经济的腾飞;而当下桥梁建设和技术的重心在中国,最典型的代表便是港珠澳大桥。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便以影像见证了“奇迹”的诞生,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貌。
电影版《港珠澳大桥》舍弃了电视纪录片全景式的展现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选择了以最后一节沉管隧道E 30的安装为线索。虽然如此,但本片的影像叙事并不单薄。导演以历史的影像化书写,引入大量中国近代以来桥梁建设的珍贵影像资料。例如1937年仅仅建成89天,因抗战的爆发而不得不炸毁的钱塘江大桥;被毛主席盛赞“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以及让邓小平发出“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感叹的上海杨浦大桥等。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一方面增加了本片的历史纵深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建桥历史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影像化桥梁发展历史的背后是中国近代从屈辱走向强大的过程,更强化了港珠澳大桥为观众带来的时代荣誉感。
导演闫东在《港珠澳大桥》中尝试以影像讲述“人”的故事。他表示, “做纪录电影,不是靠演员去演,完全是靠记录真实的场景、环境、细节,塑造我们内心的故事。他们不是演员,但是在我心里,要把他们变成舞台上的角色。 ”导演用朴实无华的镜头塑造了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中的工作群像。认真负责又风趣幽默的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谈及面对港珠澳大桥复杂的沉管隧道安装时,轻描淡写地说, “第一次干这个事,我觉得像是一个新手开车,现在我已经是老司机了” ,轻松中带着笃定,透出中国桥梁人的自信与坚毅。而面对E 15的两次沉管失败,工程指挥组中的铮铮铁汉甚至流下了眼泪,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桥梁人的赤诚。当E 15第三次沉管成功时,指挥室里没有一丝掌声,他们来不及欢呼,因为后面还有更大的挑战。影片紧接着切入工作人员疲惫不堪的画面,在船舱的座椅上、甲板上甚至是楼梯口睡着了的工作人员足以体现出工程进展之艰辛。
从2009年项目开始到2018年建成通车,近十年的时间,工人们把大桥当成自己的家。影片中几个年轻人打趣“每一个工程组的人员都有两个情人,一个是自己的爱人,另一个就是大桥” 。在沉管E 30成功安装之后的庆功会上,林鸣感慨,“有些人从20岁走到30岁,有的人从30岁走到了40岁,港珠澳大桥必定会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对工程人员的形象建构,传达出了中国能够蓬勃发展所必需的“工匠精神” 。这种勇于探索、迎难而上、敢于创新、甘于付出的精神创造了港珠澳大桥的奇迹。正是这种精神催生了中国建桥史上的壮丽的篇章。影片最后林鸣在自己主持修建的港珠澳大桥上进行了一次马拉松,大桥的工作人员们大声地喊出“大桥是我的! ”此时大桥已成为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怀也将影片中的历史宏大叙事具像化。被凸显的个体生命体验强化了观众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
如果说历史的影像书写和个人生命体验构建起了本片悠长的历史纵深感,那么对港珠澳大桥横向辐射作用则被导演压缩,相对弱化了港珠澳大桥之于大湾区文化建构的独特价值。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香港、澳门和珠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和纽约、旧金山以及东京等齐名的湾区。但是在影片中导演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沉管隧道E 30的安装上。使得影片弱化了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意义。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对大湾区的发展带动是整体性的,经济上,港珠澳大桥将香港到珠海的时间由原先的三个小时缩短为半个多小时,大大节省两地交流的时间成本。地缘上,粤港澳大湾区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和一个经济特区(珠海)通过港珠澳大桥实现强强联合,协同发展,优化了湾区内部资源配置。以大湾区为核心向外辐射,带动东部沿海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在文化上,港珠澳大桥的建成真正实现了三地文化互融,香港、澳门两地人民长久以来基于想象性认同的文化共同体变成以港珠澳大桥为实践的文化互联体,增强了两地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体验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上映后,票房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票房低迷是因为同名的两集电视纪录片已于2017年播出,本片的上映日期与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时间被错开,观众对该项目的好奇心已经趋于平淡,亦造成了观众的流失。闫东认为: “这个故事值得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知道” ,但本片几乎没进行任何宣传营销。有论者认为,从《我们诞生在中国》 《我在故宫修文物》 《二十二》等纪录电影的成功可以看出中国纪录电影的尴尬处境正在改变,但上述影片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当下靠整个纪录片市场生态还不足以支撑起《港珠澳大桥》的票房。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是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的标志性事件,它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成果。《港珠澳大桥》对这一工程的影像记录,将询唤粤港澳三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个文化事件。在浩渺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条优美的银线将香港、澳门、珠海紧密地连在一起。于中国而言它又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将国人的信心和梦想再次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