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许多艺术家、建筑设计师、环境规划师开始进入乡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忽视:中国乡村的人文景观是我们的先辈经过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铸就的人与自然、人与传统民俗文化和谐相处的宜居性生活模式,里面有许多传统的地方知识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是值得我们去保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代乡村的选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宇宙、自然、大地看作是人赖以生存之气。这些传统知识在今天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环境的重构中仍然值得关注。因此,尊重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耕作习惯亦直接关系到乡村空间改造后的“安居乐业”效果,也就是说,乡村的改造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还要使其能成为村民们可以生活在其中、生产在其中的乐土,成为许多从乡村出来在城市工作的人,退休后愿意叶落归根的家园。乡村建设一定要为当地的村民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游客。
因此,在这里要提醒的就是,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不能只将乡村的空间改造和人文景观建设看成是个人的艺术作品,只按照个人的嗜好来设计或者创作。在进行设计和创作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在当地进行文化梳理,一定要弯下身来向当地民众学习地方性知识,要将地方知识和地方历史文脉吸收到自己的设计和创作中。在这一工作中没有样板,没有榜样,不能照葫芦画瓢,要抓住地方的独特性和“一村一品” 。要知道其独特性是由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的,而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按个人主观意识随意建构的。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当地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建构新的文化空间、新的生活空间。
怎样才能开展这样的工作,我有如下几个建议:
一、加强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人文教育及乡土教育,可以在一些艺术院校和与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相关的院校开设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选修课,并加强培养这方面的教师队伍。尤其是人类学课程的开设,因为其是民俗学、民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基础,没有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其他的学科都不存在,所以人类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最关注乡土知识的一门学科,其田野考察的技能培养对从事乡土景观设计和艺术景观创作十分重要。
二、要求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到乡村进行建筑设计和环境规划及公共艺术创作前,一定要先做实地考察,而且要善于听取村民们的建议,重视前期论证工作。如有条件也可以与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合作,梳理清楚所要改造的村落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以及文化习俗,对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再动工。
三、提高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人文素养,不要一谈到乡土性就只会挂一些红灯笼,贴一些剪纸,建一些大屋顶或土砖墙,只停留在表面的元素运用,而是要从哲学和价值观的深层次去理解传统与乡土知识。将文化基因保留,对表面形式进行创新,让乡村同时具有时代感和当代感。为此,加强乡土教育非常重要,除在大学开课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开课,同时也可以举行展览,让乡土知识不仅在乡村普及,也可以到城市普及。因为中国的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许多的传统文化在城市已经消失,但在乡村还有所保留,这是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需要全民族来继承和发扬。
四、建设新的乡土景观,这是一个大的社会工程也是学术工程,需要有一个学术共同体去不断进行讨论和探索,需要支持跨学科的专家构成的学术团体来推动这一工作。据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利用其学科优势,正在筹备成立一个由艺术家、设计师、人类学者、民俗工作者等组成的城乡艺术建设专业委员会。之所以叫城乡艺术建设专业委员会,因为其目的不仅在于乡村建设,城市的景观建设同样需要重新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民间学术团体应该得到支持,其应该具有如下职责: (一)通过开设论坛,建立网站进行学术的讨论,并对一些急功近利、缺少思考的乡村建设提出批评。 (二)多学科的学者们共同讨论城乡景观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并进行学术和经验交流。 (三)进行田野工作、乡土知识、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朱乐耕 全国政协委员、陶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