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现实题材的深度与广度
——电视剧《大浦东》带来的思考
作者:王晓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大浦东》剧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不审天下之势,便难应天下之变。现实题材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与社会转型赋予电视剧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历史机遇,也决定了电视剧的时代品格与文化使命。纵观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那些现实题材的精品佳作,均立足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真诚地描述与反思现实,着力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努力塑造鲜活的历史群像,营造出富有意向的诗性品格,继承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弘扬了积极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以时代的名义奏响了生活的最强音。

  电视剧《大浦东》立足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历程的大时代背景,以赵海鹰、陈梦蕾、谢天阳、吴一白等一批年轻学子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机遇、追逐梦想的创业经历为蓝本,以两代奋斗者的工作、生活、命运为切口,描绘了关于梦想的追求与实现,全景式展现了上海浦东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棚户区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巨变,表现了人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下所追求和创造的美好生活,揭示了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历史必然。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电视剧《大浦东》的主创们以时代的名义,对现实题材进行了深度与广度的开掘与探索。纵观近两年的电视剧作品,现实题材的剧目集中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典型特征,现实题材所要探讨的,是一种创作的精神,是一种创作的态度,它涵盖了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但绝不局限于其中。为什么大家觉得许多电视剧“悬浮”“架空”“伪现实主义” ,究其根源,是主创们逃避或者根本不想理解和体会生活,忽视影视叙事中细节的真实,带着唯一的商人目的,把电视剧的艺术创作变成了生产销售流水线工艺,制造了一批背离新现实主义创作的影视快销品。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那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依赖技术、内容奇幻、形式夸张”的电视剧,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成难以循环再生产的“白色垃圾” 。只有真正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观照现实生活中的苦与乐,继而进行艺术化的创作与表达,才能够真正与大众产生共鸣。

  首先,电视剧《大浦东》以小写大,用剧中小人物的梦想绘制出奋斗者的幸福生活蓝图。

  剧作之小处着眼,体现在剧作起始,几名年轻的学子来自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毕业后在“世界上最小的证交所”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就业。他们所经历的并不是历史进程中波澜壮阔的金融大事件,也绝不是现实题材创作中常见的“杯水风波、一己悲欢” ,而是创作者向时代与生活致敬的诚意书写。外汇买卖、股市风潮、个体经商、下海浪潮,这些特定的时代符号,附加在剧中年轻人们的青春奋斗梦想之上,刻画了以赵海鹰为代表的年轻人不向命运低头、敢为人先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浦东大开发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有理想、有壮志、有雄心,认为未来的中国定会是金融大国,上海将会成为未来的中国金融中心。在梦想的实现过程中,如何坚守梦想的初心,谁又会在奋斗的过程中迷失,这些都是作品中年轻人们会遭遇的困难与荆棘,正如编剧张强所说:“剧中呈现出的心灵激荡,能给当下正在创业的人们带来些许启迪。 ”

  剧作之大,体现在时间跨度之广,描绘了从1986年至2017年30多年间的生命体验;体现在人物形象之多,剧中近40位人物形象塑造,从不同层面共同构建起一幅生活百态图景;体现在主题之深,用两代人的奋斗历程,书写出与大时代同行,脚踏实地创造幸福的人生真谛。依循剧情发展,全景式展现了以浦东开发为基点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其中涵盖了许多个“中国第一” :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个金融贸易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还展示了上海世博会、浦东主题公园、科创中心、智慧城市等。同时,剧中人物也经历了世界经济大格局下的历史事件,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3年SARS事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

  沿着叙事时间轴线的坐标,以小见大,用多元化叙事视角展示了大众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对理想的坚持与奋斗、对大时代发展的感悟与反思。

  其次,电视剧《大浦东》塑造了一批内涵丰富、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达到了较高的叙事艺术水准。

  艺术的天职是塑造美的形象以育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要学会以美塑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亦即马克思所强调的“按美的规律”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既能“各美其美” ,又能“美人之美” ,更善“美美与共” ,以求“天下大同” 。

  电视剧《大浦东》以“改革”这一时代的名义,串联起层次丰富的多元化人物图谱,其中包括政府领导形象,如赵国平等,浦东洋泾老街的街坊们,还有企业家韩要强、建筑工程师陈建华,也有经济学者徐敬之、外国投机者查尔德,当然还有中国新一代金融家赵海鹰……这些身份各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不同的人物依次在剧中入镜出画。

  其中的核心人物——赵海鹰,这个极富金融天赋的年轻学子,经历了退学、自谋生路、爱情终止、同窗背叛、事业起伏等一系列成长叙事中必须的“困境”考验后,最终成长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成功者,开拓出自己的事业领域,成为海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个体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以赵海鹰为核心人物的社会关系,折射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发展和浦东新区开发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取舍与重建。主创们通过赵海鹰的父亲赵国平,这位浦东新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建设发展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串联起影响浦东新区发展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赵海鹰的乳母孙妈妈,细致而微地展现了浦东洋泾老街的巨大变迁。还有他的同窗挚友们:谢天阳、吴一白、张翔和陈梦蕾,这是一群与赵海鹰一样,跟随上海改革与发展而成长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些人曾经以进入美国华尔街为人生最高理想,有些人迷失于价值投资与投机而丧失性命。庆幸的是,他们最终都清醒地认识到:金融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与国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现实题材要开掘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说到底是需要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活深刻的人物形象。可以说,电视剧《大浦东》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极大程度地克服了脸谱化、概念化的创作症结,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让剧中人物个性饱满、亲切感人,较好地处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再次,电视剧《大浦东》在艺术审美上体现出较强的艺术自觉与文化自信。

  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在当下的特质体现为营造时代感、话题感和幸福感的有效表达,将时代赋予人们的心理感知外化为视听语言,在与现实生活极度趋近的创作中完成对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生活真实与本质真实的把握和平衡,以一种含蓄的叙事方式映射时代、社会与命运。可以说,时代感是电视剧创作对时代特征、时代气息的一种艺术把握,这种创作理应着重聚焦社会发展。通过放大人物特点、塑造典型形象来打造充满正能量的角色,是这种幸福感表达的重要策略。

  电视剧创作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最终是否能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对审美的坚持,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一次次表述中完成对心灵秩序的构建。在当下,引起社会强烈共鸣的影视作品都是使观众能真正体味人性的复苏与和解的作品。变革的时代为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一个创作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认知和把握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关于人性的各种表现,如何直面社会病症,勇敢地与现实对话,如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审视、反思,从而对人性深处进行毫不隐瞒的挖掘,完成充满诚意的讲述。

  电视剧《大浦东》力求追求细节的年代质感,复刻真实的生活场景,既展现了浦东人的创业史、梦想史,也将个人与时代紧密相连,拼接出整个中国的奋进史,折射出对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伟大礼赞。如果说生活是一场喜剧,我们愿意看到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如果说生活是一场悲剧,更多的人想知道悲伤之后该何去何从。一代代人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生活的重压,从摔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将生活的苦乐反复撵磨,再一点点拼出日子该有的样子。这种不懈奋斗中爆发的生活勇气,犹如破土的种苗,沙土地里的绿树,爆发出巨大的生存能量。这份能量才是打动观众的“魂” ,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核” 。

  应当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文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生长的沃土之一,在党的领导下适应中国国情,形成了积极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能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积淀,坚持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赢得了时代的认可和人民的肯定。文艺为“历史性变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创作者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世界和当今中国大势所做出的“历史性变革”这一科学论断:“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

  诚然,该剧剧作也存在对金融市场的刻画略显单调,商战过于简单等创作问题。瑕不掩瑜, 《大浦东》一剧对于现实题材创作深度与广度的开掘是值得肯定的。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现实题材电视剧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期待未来荧屏上会出现更多深厚感人的“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