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悠悠纵南北 八桂泱泱览古今
——评大型民族管弦乐《八桂情缘》
作者:张青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 ,早在东晋时期,诗人孙绰在其《游天台山赋》中就对桂树繁茂的广西地区表达了赞誉之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广西歌舞剧院的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香港作曲家陈明志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八桂情缘》日前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首演,以鲜明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演奏与表演,向听众传达了“一带一路”互通合作中广西特色的“精神实在” 。</p>
<p>  广西位于“一带一路”的南向通道,据考证,南流江自两汉时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支线。广西各民族之间、跨境族群之间、中国与东盟之间、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休戚与共的古今“情缘” 。陈明志多次深入到广西左江流域壮族地区、巴马瑶族、水族等民族聚居区采风,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静心聆听学习各民族的民歌民乐,研究不同的民间乐器的材质与演奏性能,为音乐创作搜集素材、激发创作灵感。</p>
<p>  《八桂情缘》采用套曲形式,四个篇章和篇章内十段乐曲均以“标题音乐”出现,在创作立意、审美旨趣、叙事乐语和乐器配置等方面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p>
<p>  从创作立意来看, 《八桂情缘》放眼于宏大时空观的架构,时间之轴从远古文明到现代文明,空间视野极目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三个大的视域进行了音乐文化的观照:古代百越族群的仪式音声的文化观照、现代壮侗语族和南岛语族民间音乐的文化观照、跨地跨界多元音乐的文化观照。作曲家着意沉浸到对八桂地区的前世今生的了解,感悟古百越族群对天地人神的敬畏;沉浸到百越后裔壮侗语族、南岛语族的民间音乐的语境中,感受他们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与达观;沉浸到跨地跨界族群的多元音乐中,将他们的音乐元素濡化成为自己的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观照、互动、交融、共通,达成音乐的认同、文化的认同。</p>
<p>  从审美旨趣看, 《八桂情缘》是高雅的、庄重的,也是时尚的、多元的,既强调了民族管弦乐作品通行的审美维度,更将其提升至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美学审美层面上。把“八桂”这一文化地理概念涉及到的诸多“乐象”的情状美,“乐器”的物态美,“乐享”的音响美、音声美、音乐美,凝炼于这样一台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套曲中,追求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的融合,将一切生命及影响其生长繁荣的生态环境视作“命运共同体” ,是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生命合奏,这样生命的命运共同体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隐喻。</p>
<p>  在叙事乐语和乐器配置上, 《八桂情缘》呈现出多元乐语叙事的特征,作曲家自身具备多元的文化背景,熟稔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乐队功能,对亚非欧的不少民间乐器的性能有着较充分的了解:仪式音声——对古百越族乐语的建构以“音声”的形态呈现,这样的“音声”或为祭祀法器的声音,或为人声的呼喊念诵,或为风雨流水、鸟啼蛙鸣;民族乐语——对八桂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各个民族的民间乐语的运用,主要的乐思来源于壮族、水族、京族、毛南族等民族的民间音调,大乐队声部的纵向构成则借鉴了壮侗语族的支声复调型的多声音乐结构;多元乐语——“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历史地理文化概念,汉藏、壮侗、南岛等各语族的音乐文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p>
<p>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陈明志所说,首演只是一个开端,精益求精才能出真正的精品,不同的民间乐器的材质、性能、律制上有很大的可塑空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整体融合度需要不断试验、探索,还将根据不同的演出环境将作品调适成为剧场音乐抑或是纯民族管弦乐,后期对整部作品还将做进一步的修改、提升。</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