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寒风吹硬了北国的大地,冰雪覆盖了茫茫的原野,我们出发了;当骄阳烤干了南国的平原,四野如下火的日子,我们出发了。我们不惧狂风暴雨,酷暑严寒,高原缺氧,地震,泥石流等种种自然灾害,我们总是能到达心灵惦记的地方,去看望,慰问,服务那里的村落和人民,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艺志愿者。
把党和祖国多年培养所学到的知识、文化送给人民,送给边区,同时还要用手中的笔,去记录同行志愿者的生动历程和先进典型事例,这是我给自己制定的两个硬性“任务” 。每一次走基层,服务一天的同志们都累了,睡了,可我还要摊开纸,握起笔,开启了我的记录。记得那是在云南的临沧,我们去慰问服务翁丁古村,这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村落,艺术家们送歌舞,送书法,送杂技,我是送“讲座” ,我到村落头人家拜访,并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学讲座。记得就是那天夜里,当小分队返回驻地,凌晨三点我爬起来写昨天的感受,突然,大地摇晃起来,我清楚地意识到发生地震了,果然第二天当地从报纸上得知了云南地震的消息,而我的《中国最后一个古村落翁丁》和《中国最后的纸匠村芒团》 (发表在《中国艺术报》上) ,就是在那个地震的夜晚思考记录下来的。志愿者的历程,锤炼了我们的身心;火热的生活,则为志愿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2016年5月3日至7日,我们志愿者小分队来到了江西贫困村落茅山村进行文艺志愿服务。2015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曾视察江西井冈山茅山村,提出全国全党开展脱贫攻坚,在奔小康路上绝不丢掉一户贫困人家。当小分队到达茅山村后,我们要记录这个社会主义伟大时代进程的历史文化“发生地”的故事,于是在征求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领导同意之后,决定由我和著名摄影家宋靖一同完成这个使命。在写《扶贫视觉: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这部著作的日子里,我一边完成日常工作,一边日夜写作, 2017年1月这部书问世,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第一部描写和记录文艺志愿者历程的著作。
2017年5月23日,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和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58周年,我随中国文艺志愿者小分队到达西藏高原的昌都八宿地区。我们慰问了川藏线上怒江大桥守卫班的战士,深深被守卫高原战士们的精神和事迹所感染。我还努力施展我的特长,在八宿县牦牛头套制品厂、食品厂、靴子厂召开座谈会,帮藏族同胞们想创意提升自己的产品。从西藏回来之后我把志愿者在西藏的生活记忆写成长篇通讯《留给你的高原》 ,分别在《吉林日报》和《中国民族报》上发表。
回忆起我在文艺志愿者队伍中服务人民的那些岁月,有多少难以忘怀的时刻呀:在河南信阳光山贫困地区,服务之后我写出了《正月十三灯节的来历》 (发表在《民间故事》上) ,宣传扩大了贫困地区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在甘肃武都,服务之后我写出了《馨香的橄榄》 (发表在《中国艺术报》上) ,生动介绍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格局和现状;在甘肃的凤翔,我们调查了茶马古道、造纸、香包、年画、脸谱和民间手工艺文化,服务之后我写出了《过往》 (发表在《作家》上) ,告诉社会,告诉生活,其实贫困地区有许多文化资源,亟待我们去开发,去利用,去保护,去扶持,去传承,这是我们每一个志愿者和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的召唤。
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一种高度的文化的志愿,要从我们的心底生出这种志愿,这才是真正的志愿者;志愿者的志愿,一定要来自于生命的自觉,自觉便产生爱,产生尊重,产生理念,产生情怀。志愿,是心灵的基因,是心的倾向,是人民的期待,更是时代所需。我们每一个志愿者选择志愿,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能力和思想能力,是我们的品质,也是时代的风格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