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大树西迁》谱写了一代爱国敬业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金秋时节,应邀参加陕西省戏曲研究院80华诞庆典大会,步入会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天幕上赫然映照着“我从延安来”五个金色大字。伴随着影像中当年延安民众剧团老艺术家的叙说,将来宾带入到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80年前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由柯仲平、马健翎同志主持,成立了延安民众剧团,以广受当地百姓喜爱的秦腔、眉户的艺术形式,反映抗日斗争的新生活、新人物,先后创演了《一条路》 《穷人恨》 《血泪仇》 《大家喜欢》 《十二把镰刀》《保卫和平》等新剧目,“既是大众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 (毛泽东语) ,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发挥了团结鼓舞军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新中国诞生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原有延安民众剧团的基础上,扩编成立了以马健翎为首任院长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60余年来,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组建了编、导、演、音、舞美,生、旦、净、末、丑,布局合理、行当齐全、老中青三代齐聚的强大阵容,创演了与现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一大批优秀剧目,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一支劲旅,创造了具有典范意义的艺术经验。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锻造艺术精品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同仁们自觉地承绪着两个传统:一是延安时期革命文化传统,这已融注到他们的血液之中;二是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他们娴熟地运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人民广泛喜爱的秦腔、眉户、碗碗腔的声腔艺术,传承着数百年来的优秀古典剧目,如《赵氏孤儿》 《苏武牧羊》 《打渔杀家》 《杨门女将》等;又充分发挥古都地域文化优势,创演了新编历史戏《千古一帝》 《杨贵妃》 《太尉杨震》 《杜甫》等;同时顺应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潮流,满腔热情地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与开创着新时代的英雄人民,如现代戏《梁秋燕》 《酒醉杏花村》 《留下真情》等。这些剧目都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拥有近千年历史的中国戏曲,正顺应着时代的需求,由一种古典艺术转化为现代艺术,这里的要点有三:一是以现代观念审视和把握传统剧目和历史题材;二是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趋向并创新表现形式;三是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同仁们对所有上演的传统剧目都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整理、打磨、推陈出新,如上世纪50年代新排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就将原著中囿于忠奸之争、家族复仇的传统观念提升为惩恶扬善、伸张人间大义的当代意识,为当时全国若干戏曲剧种提供了范型。
上世纪80年代新编历史剧《千古一帝》 ,以唯物史观率先将秦始皇由传统观念的暴君转变为扫平六合、统一中国、推动中国历史的前进者。尤为可贵的是,剧中在着力表现青年秦王嬴政英武刚毅的同时又揭示了他心理活动的深刻化及情感的丰富性。新编历史戏《杨贵妃》 ,推翻了将其视为招致盛唐走向衰败“祸水”的陈腐观念,本于基本史实,状叙了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在编、导、演、音、舞美的整体舞台呈现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追求一种融歌、舞、戏为一体的诗剧风格。话白简洁而富有诗的韵律,幕间诗与唱词连缀照应,提示剧情、表达情思。悠扬的唐乐、翩翩的古典舞,营造了美轮美奂的戏剧场面,彰显了杨贵妃能歌善舞的艺术形象。音乐唱腔以不同于传统古朴的“影调” ,以优美动听、长于抒情的碗碗腔为主旋律,又吸纳了歌剧及兄弟剧种的有益成分,并加以丰富的伴奏音乐,不论是唢呐的吹奏还是古筝的弹拨,都洋溢着清新隽永的时代气息。
上世纪50年代创演的现代戏《梁秋燕》塑造了新中国第一代妇女戏曲舞台的先驱形象。上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创演的《迟开的玫瑰》弘扬了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西部风景》则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深层社会矛盾的焦虑与纠结。现代戏《大树西迁》对主人公孟冰茜这位当代知识分子的塑造,抵达了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美学高度。上世纪50年代,作为国家文化支边政策的响应者,她随上海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回(上海)与留(西安)的矛盾与纠结。她来到并最终留在西安,就大的社会环境而言是由于其时举国上下的革命热情的激荡和熏染,而更重要的则是她为身处其中的具体的生活工作情境所牵系与导引:丈夫是坚定的西迁者,因为他承续着父亲献身西部建设未竟的夙愿;流淌着父辈血脉的儿子决定扎根新疆;还有那个由鸡蛋换粮票到换外汇券供儿子上大学的农妇杏花以及善于顺应社会潮流、营造自我小天地的同学尹美兰。孟冰茜就处在这样一个由各类人物组成的社会网络中承受着正、负多重力量的引导与牵系,最终成为一个拥有笃定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谱写了一代爱国敬业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在精湛的艺术创新中锤炼精良的艺术人才
“人以戏名,戏以人传” ,这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80年来,始终不间断地挺立于时代潮头,在艺术创新中吸纳培育着一代代艺术人才。上世纪80年代,在老一代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李梅、李东桥等青年演员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剧院的顶梁柱。如今,第三代青年才俊也呈现出靓丽的风采。新时期以来,是否荣获“梅花奖”成为戏剧界青年演员的一个重要标尺,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竟有13朵“梅花”之多,居全国艺术院团之首,其中李梅、李东桥是“二度梅”获得者,二人均基本功打得牢,戏路宽广,能文善武,古装戏、现代戏均驾轻就熟。李梅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刻画人物真切自然,富于感染力,秦腔、眉户、碗碗腔,腔腔精妙,人称“三门抱” 。她在《大树西迁》中饰演的孟冰茜由青年到老年,本色灵动、雅丽规范,举手投足俱在戏剧的节奏韵律之中,将人物的心态情貌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李东桥在《西京故事》中的表演情感充沛,注重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与依据人物形象的形体设计,如半佝的身躯、弯腿撇脚的步态、打饼的手势等,既生活化又规范化。
另外11朵“梅花” ,都有唱、念、做、舞等全面的基本功修养,秦腔、眉户的看家剧目个个皆能。如李娟本工刀马旦,一出《杨七娘》英姿飒爽、出神入化,而《打神告庙》 《活捉三郎》这类正旦、小旦戏演来也光彩炫目。应功正旦、小旦的任小蕾、张蓓、李君梅、卫小莉同中有异,各呈其妙。任小蕾清丽俊美,唱腔委婉甜润、韵味浓郁,表演细腻传神,在新编历史戏《雀台歌女》中塑造了一个纯真善良的古代歌女新形象。张蓓在《鬼怨杀生》 《杀狗劝妻》《虞姬之泪》三折戏的演出中,技功娴熟,缓急、徐疾有度,表演灵动俏丽,人物反差清晰。李君梅善于传达人物的心理流程,演绎人物成长轨迹层次分明,对情感的强弱浓淡分寸拿捏准确,创演的古装戏《梨花情》 、现代戏《带灯》赢得一致好评。卫小莉的演唱纯朴清丽、本色自然、亲切甜美,在《西部风景》中成功地塑造了勤俭笃学、自尊自强的当代大学生新形象。后加盟的齐爱云文武兼备,青衣、刀马皆能,在新编古装戏《郑瑛娇》中,赋予这一巾帼英雄独特性格,揭示了人物心态的复杂性,既展现了人物的英雄气概,又充盈着女性的温柔情怀。
生行亦然,个个文武双全,又各有所长。李小锋师叶派小生少兰,儒雅潇洒,在《打柴劝弟》中质朴本色,在《盘肠大战》里武艺非凡。王新仑身段威武舒展,唱腔激越圆润,做派落落大方,在《大秦将军》中饰演的秦王嬴政,颇显隐忍深沉、明达果敢的帝王之相。赵杨武在《大秦将军》中饰演的王翦,对人物复杂深邃的内心情感和多维的思索洞察表现得立体丰满,演唱高亢粗犷,又借鉴美声技法,韵味醇厚而富美感。后加盟的谭建勋台风稳健大方,表演激情饱满,唱腔深厚而有张力,长于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在《李十三》中成功塑造了耿介正直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唯一一朵丑行“梅花”孙存蝶,功夫全面,能戏颇多,音韵宽厚,音乐洪亮圆润,因一出《顶灯台》声名鹊起,被誉为“丑角慧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