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汲取创新资源,
建构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理论话语体系
作者:庞井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建构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和生态环境,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从高原向人类艺术高峰迈进,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肩负起理论和评论责任,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理论建构、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和引导创作的作用。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时代的呼唤,还存在着文艺理论滞后、资源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足、评论弱化的现象,我认为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汲取创新资源。

  一、把握时代脉搏,向丰富鲜活的民间文化汲取创新资源。生机在民间、创新在民间、高手在民间。深入生活就是走出书斋、书本和庙堂,走到基层、乡野和民间,到民众中去。要把生活中鲜活的东西进行艺术性的升华和理论的概括,练就提炼生活、升华生活和再现生活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思想创新的本领。被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的《梁祝》 ,最初的创作灵感和动因就来自民间音乐和民族戏曲,它的创作者之一何占豪先生曾表示:“我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得益于民族音乐遗产,我只是借鉴,把他们从古老的历史宝藏中提炼出来而已。 ”

  二、深情回望历史,向传统文化汲取创新资源。我们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同时要从时代的语境、社会的环境和主体价值需要出发,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现代性的建构,创造新时代的理论范式。新的理论范式不但要解释过去的问题,还要解释现在的问题,不但要解释中国的问题,还要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中国理论范式的回应和破解。中西一些大思想家都认为中国的文化特点是审美艺术性突出。中国是诗的国度、文学的国度、艺术的国度。郝伯特·里得在《艺术的真谛》中就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享有如此丰硕的艺术财富,从全面考虑,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相媲美。 ”可见,与世界其他文明形态相比,在人类精神结构的科学认知、精神信仰和审美艺术三大板块中,中国文明的审美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大力挖掘、提炼和创造性转换。

  三、密切追踪前沿,向世界文化各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汲取创新资源。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一日千里,势不可挡,我们的确应该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在人类、世界和历史的广阔参照系中对当代艺术发展作出定位、透视和深刻思考,使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既体现出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旨趣,又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经验。我们要进行中国文艺理论与评论话语体系建设,就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汲取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今天我们正处在人类精神文化大变革的前夜,未来和远方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过去是可以回忆但不可改变的,未来是可以改变的但不可预测,我们要有一种创造未来的精神气质,善于将未来的价值向度引入现实的行动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回应时代精神的召唤,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才是有生机、有成长空间和美好前景的。

    (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