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陈建忠  来源:中国艺术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文艺的形式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是坚持文艺创作“二为”方向,解决文艺作品如何表达时代、抒写人民的原则性问题。但我个人以为:在当下的某些创作者与传播者眼中,这个“人民”的涵义是打折的,是不完整的。以一些影视作品而言,所谓的“人民”多半是以新兴城市白领和青年手机用户为主的群体。他们对于网络传播话语权的控制和表达权的扩大,使得整个行业对这一群体亦步亦趋,定制了从网文IP到影视开发一条龙服务,以期借助他们的喜好来制作话题,谋求利益最大化。于是,从内容到包装,一部部追求浅表、追求视觉爆炸、“小鲜肉”与“小花”当道的速成产品大行其道。而“人民”中的绝大部分,如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科技群体是被遮蔽在外的。他们只能坐在一边看着那些所谓的精英文化和新贵阶层的表达而无法从中嗅到他们熟悉的气息,难忘的乡愁,对事业的坚守与清贫的忍耐,生活中的挣扎和获得后的幸福。

  影视剧本是传播最快速、最广泛、也是展示中国形象最好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拥有世界数量最多的电影银屏、电视机和受众人群,我们本应该利用好这块宣传阵地,而不是在唯票房、唯收视率、制造市场爆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前不久,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三家协会主办的2018北戴河文艺峰会,以“人民与英雄——中国影视创作的初心与使命”为主题,深入探讨影视剧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会专家对当前宣传和创作中出现的矮化英雄、消费英雄,漠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追求的风气提出严厉批评。具有国家形象、民族精神、时代气质的作品,理应饱蘸着创作者的情感、心血和创造,在对人民忧患和快乐的摹写中,在对时代精神与风貌的描述中,以更为磅礴的胸襟和气象,以更为真挚的笔触和情怀,歌唱祖国,礼赞英雄。这才是真正地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币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作为一名一直关注影视发展的评论者和创作者,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屡次提到的坚定文化自信特别有感触。只有对我们的文化传统足够自信,相信其内生力量和转化力量足够强大,才能够坚持去探索一条弘扬中国美学精神的创作之路。城市化的加剧以及与世界接轨,固然需要我们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但骨子里的美学基因不应该被丢弃,那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优雅,那种根植于5000年文化中的平和与温润,那种面对苦难岁月的坚定与从容、乐观与豁达不能丢!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陈建忠 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