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部分专家点评摘要
  来源:中国艺术报

研讨会部分专家点评摘要

(学术主持: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吴为山(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陆秀竞多年甘于寂寞,踏踏实实耕耘,走遍山山水水,特别是到国外后有了更多的感受。在中国看西方,再到西方看中国,这样他能找到一个比较明确的坐标,他自己也是这样自觉觉醒的——向自己过去所掌握的深刻的功底,所形成的美学、观点,特别是他已经形成的一些画风进行挑战。这是艺术家最可贵的一个品格,因为创新是艺术的灵魂,陆秀竞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然他的这种创新是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理论功底的,这使他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不断发展。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

  陆秀竞的个人艺术经历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他们这一代艺术家直接感受和学习了传统画学,因为他们主要求学经历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的教学相对宽松。他们那一代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造就了他们后来的成就。在陆秀竞的艺术经历中,尤其要注意的是2000年之后他主要定居于美国。在异质文化领域中,如何审视他多年从事的传统创作?他的中国画会不会改变?如果改变,会怎样改变?

  很高兴的是,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是他2000年以后创作的,很多是他定居美国以后回归传统的创作,形成了他今天山水和花鸟画的基本面貌。我觉得这种现象尤其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些作品很有个人风貌,氤氲、苍茫。氤氲是指他善于把泼墨运用到创作中,也包括现代水墨的一些自然氤氲,自动生成水墨的泼染,和色彩、泼彩有机结合起来。

贾方舟(批评家)

  从陆秀竞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扎实的功底,看到他出生的水乡对他的影响。从他早年学习时临摹的传统山水可以看出,他上学时已经有非常扎实的传统修炼,这种传统修炼是他在老师顾坤伯、陆俨少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这在他的艺术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并没有被传统所拘束,原因是他不断地写生,不断地面对自己,不断地师法自然。展览的数幅斗方小山水,我认为都是写生得来的。面对自然的时候,他不会把自己的那种山水格局,用特别程式化的那样一套东西框定,他是从自然中生发出新的表现技巧。

吴山明(西泠书画院院长)

  我跟陆秀竞一直是好朋友,又是同事。陆秀竞是一个中国美院传统教育之下的优秀学生。毕业后,他不断探索前进。他从西藏回来以后画了一大批画,把各种的色彩,把水墨、泼墨,把中风的用笔,把各种各样中国画传统等他自己能体会到的好的东西综合起来,自然融合在鲜活的作品中,那时候陆秀竞已经从一个阶段走到了另一个阶段。这批画画出东西来了,画出感觉来了。在其之后漫长的创作道路中,一直保留了西藏回来的那种鲜活的东西,也会保留西藏回来的另一种深层感觉的东西,这非常难得。

姜宝林(杭州画院原院长)

  陆秀竞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在浙江美院待了7年,今天看了他的画展,确实令我很震撼,展览全面体现了他这些年的创作成就。看到这个展览,回想起我们当年学习的情境,我想说3个好:一是基本功扎实,笔墨功夫很好;其次,我们赶上了抢救传统的好时候;第三个好是我们赶上了老将都健在,他们亲自上课,我们终生受用。

  看了陆秀竞的作品,我觉得他画的西藏特别好。有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再走向生活,到社会当中去验证传统——这个是表现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创造这样的符号,我觉得这很有道理。其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生活的艺术就没有生气。所以我看他从西藏回来创作的作品非常精彩。

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和陆秀竞、姜宝林是老同学。在学校时,我对陆秀竞的印象是这个人很执着。刚才说他的画很平实,但今天看到的作品和他以前的作品大不相同,变化很大。陆秀竞这些年来就在做笔墨试验,山水、人物、花鸟都画,而且技法上他也有很多的探索,有很多成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看陆秀竞画的那些小斗方、静物写生,几个青椒、石榴,一只蝴蝶向花儿飞来等,都会形成一种感动。在自然山川这方面,他游历的地域非常广,既有江南一带的水乡,也有雁荡山,还有青藏高原及域外风景。与自然对晤是他的生活方式之一,他在这里面真正获得内心的愉悦感和充实感。上世纪60年代,他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可以说是其浸染传统的一个时期。到了80年代,整个社会笼罩在西方思潮之下,在对西方艺术借鉴之下,形成了他那个时期的创作。2000年之后,他开始在国外游历的生涯,这反而促使他回到传统的笔墨,从而形成一种既古且新的绘画语言。

  我在陆秀竞的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是黄宾虹先生的笔墨和林风眠先生那种重彩两者之间的结合,形成了笔墨和色彩互相争辉的创作面貌。陆秀竞山水画的重要性就在于他用的是重彩,而不是淡彩,也不是浅绛。这个难度很大,因为笔墨充分,重彩再充分,就好像音乐中都是高音,在互相冲突中彼此削减,反而在作品语言上达不到一种内洽。而陆秀竞通过笔墨的控制与调节来实现与重彩的统一,这是他特别高妙的地方。我想他通过这样的笔色结构所形成的山水画语言样式,对于中国画的语言探索有特别的启发意义。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人在整个中国美术转型过程中、在传统过渡到现代的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既要传统又要现代,恰恰是这一代人的写实。陆秀竞的画作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的深厚理解,同时他有一个很开放的思维,不断探讨新的发展的可能性,这是这代人的特点。他用一种综合的方式构成一种大的气象。综合性,就是一种“千岩竞秀”跟“万壑争流” 。他有一种包容性,他的画里可以看到山,看到水,看到树木,也可以看到静物,但这些东西它都是被一团烟云、一种云气所包容、推动。

吴洪亮(北京画院执行院长)

  看陆秀竞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尺寸不太大,40cm、50cm到60cm见方的作品,包括他在黄石,在洛杉矶画的作品。其中色与墨的关系,对造型的态度,对用墨、用笔的探求,丰富、直接、有震撼力。陆秀竞有意在一套20世纪以来完整的艺术系统里增加他的个人感悟,他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再去找到有意思的东西。

李延声(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原副主任)

  我和陆秀竞是1967届同学,他善钻研,不仅临古画还默默琢磨。展览有几个特点:一是几十年来陆秀竞有中国美院传统的因素,传统功力深厚;二是他对生活的悟性很强,所以才有这么好的作品呈现。

  他很谦和、淡泊、从容,没有过多的去设计,就很从容地走在艺术道路上。艺术创作、艺术道路是一场马拉松,是长期跋涉,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向高峰。陆秀竞走过中国的名山大川,游览了世界很多国家,但他不是去猎奇,更多的是用心感悟大自然,所以他的画比较平和,平中见奇、平见功力、平见性情。从他现在的作品来看,他的笔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厚重,画面的意境也很新奇,水墨淋漓,妙趣横生,墨法独到,墨的变化更多一些,意境很新奇。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负责人)

  陆秀竞的山水画具有四个方面的艺术特色。第一,诸师滋养,为我所用。他有很多重要的老师,比如潘天寿、顾坤伯、黄宾虹、陆俨少,这些既是浙江文化滋养成果,也是他个人难得的殊遇。他既吸纳了诸位老师的营养,又有所新发现。第二点,“创作思想上尤爱陆俨少” 。包括他的创新精神的指引,包括用略粗的、苍浑的用笔来描绘山川意境。第三,以书入画的写意性。就这一方面而言,可以发现陆秀竞的书法及书法用笔在他的画面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使其线条雄浑,意气沉郁。第四,以境入画的时代性。如果仅停留在前辈的探索中,没有对于新事物、新境界、新笔墨、新语言、新技法的求索,成就不了今天的他。

裔萼(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中国的山水画家多将绘画作为一种精神修炼的方式,陆秀竞尤其如此。他通过山水画创作,畅神、悟道、抒林泉之志、发高蹈之思、成一家之体。纵观他的创作历程,从这些或浑厚朴茂、或清雅秀逸的山水画作品之中,能够窥见他独特的艺术心灵和高迈的精神境界。陆秀竞的艺术有三点可贵之处:一是虚静澄明的心怀;二是“用西入化,融而无迹”的融合实践;三是与山水对话、为山川代言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追求。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陆秀竞的绘画体现了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他有写意的笔墨趣味,同时又有自然形象的塑造,也就是笔墨与造型的合二为一。他的绘画里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和生命感,这是与传统绘画最大的不同。他仍然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除了有笔有墨之外,还有色彩,他有一种画面的严整和造型的坚实,包括构图也是实景构图。第二个特点是他所有的作品都来自于写生。传统的写意绘画不一定来自写生,它来自书法,多半描绘的是世界物象的一种长性。西方写实主义引进到中国来,强调写生,真实性和现实感非常强。陆秀竞的画中有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山川风景。在我看来他的笔墨是服务造型的,不是纯粹的笔墨趣味,这是与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差异。

王平(《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

  陆秀竞的作品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他修养的自然流露,自自然然,画面都很有静气;二是他的作品本身,就像浙江的山水画,传统笔墨修养非常深;三是开放的视野,他也有现代的意识,非常注重中国画的现代视觉的表现,他对西画中的色彩、构成、肌理用得很得心应手,他自己有一句话,“用西入化,融而无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