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学习“最直接”
——记北京视协“以剧代训”摸索人才培养
栏目:新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北京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里社区服务大厅内,一位清秀的女孩郑萌萌倚靠着墙壁,她紧张地等待着2018年《我的北京我的家》系列电视短剧在这里开机。郑萌萌是一名高三学生,业余学习了多年舞蹈,没有表演经验,很高兴能从该剧的演员招募中脱颖而出。“我们的演员,有专业演员,也有很多对表演感兴趣的爱好者,他们有的是律师,有的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有舞蹈家等。 ”该系列电视短剧的总导演叶彤说。

  系列电视短剧《我的北京我的家》是北京市文联、北京视协人才培养工程的系列活动之一,力求“说身边事、演身边人、道身边情” ,每集短剧的故事素材均从社区居民中广泛征集,由专业编剧改编成剧本,同时邀请热爱表演的居民参与短剧演出,经拍摄后搬上荧屏。2018年,该系列短剧以“新时代、新北京、新生活”的主题,讲述公证员、房产中介、 HR、心理咨询师、快递外卖小哥五个不同职业的人物故事,“于细微处见真情” ,反映新时代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市民的美好生活。

  以公证员的故事为例,叶彤讲道:“过去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强,不知道公证员是做什么的,最多可能知道家里立遗嘱找公证员,彩票开奖找公证员。但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了,就出现了一些很奇葩的公证案例。所以,我们选择公证员的故事来折射北京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 ”

  北京视协秘书长贾忠华介绍,此项活动的文案征集、专家评审、演职人员招募、拍摄及播出等环节,都围绕“家”这个核心元素,去深入挖掘传统道德对于现代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该系列短剧的故事素材主要从北京视协会员和社区居民中征集,由专业人员指导改编成剧本,并拍摄后搬上荧屏;邀请影视名家带动北京视协会员、北京市文联部分职工和热爱表演的居民参与演出。拍摄地点突出北京特色,力求将每一个“小家”的情感融入到“北京”这个大家的情怀之中。

  “从素材征集到拍摄制作,‘以剧代训’ ,培养编导演、摄照像、道化服等电视剧制作人才,以树立他们创作的信心和激情。这也是我们宣传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传播好政策、赞美新生活、歌颂新时代,通过‘小场面’ ,讲好‘小故事’ 、讲清‘大道理’的具体实践。 ”贾忠华说。

  近年来,北京视协开展的各种活动,都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活动辐射京津冀,涵盖微电影、网络剧、电视剧、电视短剧、纪录片创作等各种实践。“讲好运河故事抒发运河情怀” —— “运河岸边·影视小屋”系列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影视人才,去《正阳门2》 《芝麻胡同》剧组实践是针对青年人才,还为刘家成等名家举办作品赏析会。另外,北京视协与多家机构联合推出的“创意在北京——北京网络视听节目创新与人物推优”活动,深受业内人士好评。

  “这种不同梯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从熟悉剧本文本向编导演转化的实践过程,探讨编导演影视人才培育的新举措。大家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剧本怎么写的,导演怎么导的,演员怎么演的’ ,感受到影视创作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同的,这样创作上会更切合实际。 ”贾忠华说。他尤其关心如何让青年人才在竞争激烈的影视领域收获一份梦想。“影视工作者成名成家的少之又少呀,青年人从哪里起步呢? ”贾忠华说,拟于10月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与观众见面的系列电视短剧《我的北京我的家》 ,就是为了让青年人才“在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激发和鼓励他们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才华、逐步走上职业道路” 。贾忠华认为,从实践中学习,这是最直接的。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北京视协会员的积极性非常高,群众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