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侏罗纪世界2:失落王国》剧照
在资本喧嚣的年代,总有一些新鲜词语激发大家的好奇心。比如互联网圈儿的“头部” ,房地产领域的“高周转”等。在“蛙声一片”的网络里,新词更是层出不穷,刚搞明白了“应援”,“balance”“pick”的反复出现又开始提醒你更新词汇了。突然发现最近电影圈儿开始流行“高概念”的说法,这个有着蹩脚英文又被翻译成为蹩脚中文的词儿,多次出现在媒体,而且很快又被无缘无故唱衰了。
所谓“高概念”电影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好莱坞大片” ,与通常商业电影不同的是这类电影必须由著名导演或明星担纲、故事主线简明清晰、视觉表达充满吸引力、具有易营销易推广等突出特征。这一概念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实现再度复兴的好莱坞。
“高概念”电影不同于传统的电影类型,带有“高概念”基因的影片脱离了电影作为艺术作品框架,被当做一个商业项目来运作,从影片最初的创意,到拍摄,再到后期发行、放映的全过程充满了商业因子。成本、票房、利润这些商业指标是判断作为商业项目的电影是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追求最大化可营销性”和“确保受欢迎程度的最大化”都体现了“高概念”电影强烈的商业属性。“高概念”电影制作模式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使得这类影片数量愈来愈多,成为当今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产业中的翘楚。
成熟的银幕营销、传媒营销、时尚娱乐齐头并进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重要构成。好莱坞的电影营销贯穿于电影项目的策划、制作、发行、放映、宣传、后产品开发全过程中。营销和可营销是“高概念”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元素。“高概念”电影营销往往早于电影制作阶段即启动,营销与制作费用的比例约1∶2,大制作影片北美地区营销花费即达3000至5000万美元,全球营销费用可达1亿美元,电影营销周期长达1至2年。长周期的营销显然需要一部“高概念”影片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加入有助于增加影片可营销性的因素,比如具有票房吸引力的导演和当红明星、简洁明了的故事结构、最新电影技术的应用、可持续开发的电影形象等等。这些因素使“高概念”电影具备了市场成功的基础,票房收益的保障。
1993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环球电影公司出品的《侏罗纪公园》首次亮相便震撼了影史,不但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近十亿美元的奇迹,而且斩获最佳视觉效果、音响和音效剪辑三项奥斯卡大奖,成为了“高概念”电影的典范。影片不仅具有大片的各种吸金特性,更激起了一代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续作《侏罗纪世界》头一周上映,就以2.08亿美元的成绩创下美国国内首映票房新纪录,并成为史上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之一。
正在上映的《侏罗纪世界2:失落王国》承接了“侏罗纪”系列始终走的“高概念”电影路线。 《侏罗纪世界2》强大的主创阵容成为该片营销的重点,从一年前演员选角开始就不断制造话题,吊足观众胃口。影片由执导过《孤堡惊情》 《海啸奇迹》 《当怪物来敲门》怪奇主题电影、个人风格突出的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担纲导演。主演是近年来爆红的克里斯·帕拉特,曾经出演《银河护卫队》系列影片,拥有强大的影迷群体,被粉丝亲切地称为“星爵” 。连反派也请来了在《沉默的羔羊》中成功塑造连环杀手“水牛比尔”的著名影星泰德·拉文。 《侏罗纪世界》的导演科林·特雷沃罗则在《侏罗纪世界2》里担任编剧。 《侏罗纪世界2》的故事也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男女主角回到《侏罗纪世界》所在的纳布拉尔岛上,围绕解救可能因火山爆发毁灭的恐龙而展开。在影片制作过程中,“侏罗纪”系列的衍生品授权、制作宣传、先行预告片、预告片、电影广告、电视广告、观众认知调查等都在不断地营造影片向经典致敬的氛围。在影片定档后,发行方又与小米、前程无忧、咪咕等进行联合营销,造势不可谓不足。即使有故事过于俗套、特效过满的缺陷,也无法阻挡该片上映两周票房斩获10亿元的现实。
近些年,世界经济的疲软、全球化的退潮和电影技术的进步,共同催生了新型“高概念”电影的快速增长,各种续作、前传、翻拍推陈出新,产生了一大批诸如《星球大战》 《速度与激情》 《复仇者联盟》 《变形金刚》以及《侏罗纪世界》等大IP、大场面、大制作的电影,能否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为观众呈现视觉盛宴,成为好莱坞的生意经。从中国电影市场情况看,电影银幕数量的不断攀升,电影放映设备的不断更新,市场对于“高概念”电影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高概念”电影作为好莱坞的成熟电影制作模式、成熟的营销流程,工业化制作的标准,恰好迎合了国内电影市场特别是拥有最新设备的影院对纯粹的商业电影、赚钱机器的需求,也迎合了观影群体“爆米花”胃口。在“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的全球电影市场,“高概念”电影始终是商业电影的塔尖,仍然会是好莱坞主打的电影品牌。
当然,“高概念”电影是资本主导的商业项目,是金融资本和商业文化对电影的改造,对于金融资本和商业逻辑主导的“高概念”电影来说,对艺术性的探讨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尤其是与票房这一硬性指标相比较时,更是显得苍白无力。这对电影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承载力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也始终受到学术界的批评。从2009年的《阿凡达》开始,3D、IMAX等视觉新技术推动了“高概念”电影长达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观众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形式主义电影也逐渐审美疲劳,加上电影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带领下进入口碑时代,“高概念”电影的市场表现也出现了疲软的态势。传统电影表达的文化理念、思想深度和艺术特性始终会是“高概念”电影无法兼得的部分。这种情况下,“高概念”电影仍然只能沿着原有的路径,不断加大投资、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水准、进行全媒体营销,在保持商业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影片制作品质,不断制造新的“重磅炸弹” 。
“高概念”电影的反复成功依托于好莱坞的成熟工业分工和技术创新基础,是电影工业极度发达的成果。在这个方向上,那些只会凑点流量卡司、炒炒IP、卖卖情怀的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