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路:加大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投资力度
栏目: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国现有馆藏文物库房面积仅为国际通行惯例的52 %, 70 %以上的文物库房没有采取温、湿度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建立,大多数博物馆陈列展陈防震隔震的技术落后。近年来在部分馆开展的预防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规模的改善尚需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面对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部主任潘路在今年的政协提案提出希望扭转馆藏文物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加大预防性保护投资力度。

  潘路多年前曾以国家博物馆专家身份参加过政协调研,走访了全国十几家博物馆,那次调研在博物馆行业提出了一个比较领先的课题:在博物馆内实行预防性保护。调研之后的2014年,全国十几家博物馆开展了预防性保护的支持计划,并在2015年和2016年做了比较全面的开展。在今年的两会上,潘路呼吁博物馆行业能开展更多预防性的保护工作,其中,加强专业装备的投入、提升科研能力、建设人才队伍等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博物馆领域的科研能力已取得巨大进步。上世纪80年代谈到敦煌,人们经常说,敦煌在中国,但敦煌研究在国外。但现在潘路认为,敦煌研究已经是以国内为主,最主要的方面,体现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

  上世纪80年代,在敦煌要进行环境监测,是和日本、美国、加拿大来合作,这个过程非常被动。“我们的监测数据,对方要拿回国进行数据处理,再把数据返还给我们。数据使用非常被动。 ”潘路说。但是现在,中国敦煌研究的设备已经一点不比国外差了。

  这种情况也体现在博物馆的发展上。潘路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交流,看到任何东西都比中国先进。但是到了2015年、 2016年再到法国、英国交流,无论是中方拥有的设备仪器还是研究成果,国外同行已经非常认可。潘路说,这也说明中国在文物保护领域要和国外对话,就要加强科学研究,要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科学仪器设备的建设,甚至以后自主生产更好的设备。

  有了设备,还要有人把设备的作用落实到实处。现在文博系统存在人才短缺、断档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文博领域发展的一大瓶颈。“这是博物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如此,中小博物馆更甚。 ”潘路说,如何加强博物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已成为博物馆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