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尔滨曲艺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这离不开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为发展曲艺艺术所做出的大量工作,其中在发展通河县的曲艺工作时进行的有针对性、精准性、持续性等的工作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对发展当地曲艺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其工作经验值得借鉴。
通河县民间曲艺艺术群众基础扎实,二人转、快板书、东北大鼓等已成为该县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为进一步推动该县曲艺艺术深度有序发展,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专门组成帮建组织,根据该地艺术资源禀赋特点,确立了长期帮建思路,形成了定期研究形势、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协助抓好组织建设亦是关键,他们建议通河县文联将曲艺的职能从作家协会剥离出来,成立通河县曲艺家协会。同时在市曲协理事会中确定通河县曲艺家协会席位,确保曲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提供助力发展的载体是非常重要的,经市文联批准,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将通河县命名为第一个“曲艺之乡” ,为系统帮带、便捷指导,提供了绿色通道,为通河县有声有色开展曲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还深入通河县的学校、乡村和敬老院实施面对面的帮扶服务。在一次服务活动中,帮扶队不顾3个多小时舟车劳顿,一下车就兵分两路,分别组织与县文联、曲协的同志和曲艺爱好者进行座谈,并面向通河的中小学生曲艺爱好者进行志愿交流。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孙大治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200多名中小学生讲解示范快板的起源、材质、打快板的基本姿势等,会员王崇宇等五人一边配合着说绕口令,一边耐心地纠正学生的动作,气氛非常热烈。一位同学说:“以前对曲艺知识了解的并不多,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了散板、花板这些名词,真是受益匪浅。 ”
几年来,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共组织3个帮扶队, 5次到通河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为近百名曲艺骨干和爱好者讲座3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前期基础性帮扶基础上,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着眼于指导服务上台阶、重层次,以“曲艺之乡”为载体,对通河县的曲艺创作队伍、原创能力等方面加大了专业化指导力度。首先是帮助强化队伍系统管理和建设。郭景隆、李广德等当地老曲艺爱好者是该县的曲艺骨干,几年来坚持曲艺创作,2012年年底县文联的《大通河》开设了“通河曲艺作品专刊” 。为挖掘和调动曲艺爱好者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指导该县曲艺家协会对“散落”在民间的曲艺爱好者们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并登记造册,先后30人,随后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组织专业人员分期分批对百余名爱好者进行了系统培训。其次是实施专业化创作指导。对于通河县好的创作题材,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通过派出精兵强将协助当地曲艺爱好者提高专业化创作的方式,实施近距离创作技巧帮带。通河县红林善德托老所是通河县家喻户晓的“身边好人”汪晓影克服困难自费创办的。为了及时将其感人事迹尽早传播开来,通河曲艺爱好者、退休老教师郭景隆深入托老所,进行采访打磨,最后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快板书《孝女汪晓影》 ,经市曲协安排优秀演员将节目搬上舞台,收到极好的演出效果。几年来,通过对近十个曲艺节目的帮带,极大提高了该县曲艺创作水平,东北大鼓《自强之星——苏玉双》 、京东大鼓《退红包》 、二人转《过年》都是市曲协建议创作的题材,其中《自强之星——苏玉双》还被市曲协推荐到《曲艺》杂志发表。助力曲艺活动效应的最大化。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通过“曲艺之乡”这一载体,在提供专业支持、创造展示平台等方面对通河县提供了曲艺艺术发展的“快车道” 。几年来,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为通河县曲协订阅了全年的《曲艺》杂志,推荐通河的曲艺作品入选《曲艺》杂志一篇,推荐参加哈尔滨市“天鹅文艺大奖”并获奖两篇,还在通河县举办“全市曲艺新作研讨会” ,名家、作者和通河的创作骨干面对面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当地曲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通河县的曲艺活动也红红火火,百姓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