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更加宽广的舞蹈天地
——中国舞蹈十大关键词
作者:冯双白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西藏文联共同主办的“天域舞风——原创西藏题材舞蹈作品展演”参演作品,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群舞《梦宣》  刘海栋  摄

  2018年即将来到我们面前。清点过去的步伐,轻装上阵,走向更加宽广的舞蹈天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每一个舞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之一:十九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一个完整的段落,表述了党中央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战略部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引起舞蹈界同仁们的强烈反响。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提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对照舞蹈界的情况,一方面是不错的成绩单,另一方面则是创作上现实题材相当匮乏和作品思想不够精深、艺术不够精湛等等问题。毫无疑问,十九大报告对于中国舞蹈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我们全体舞蹈人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之二:“深扎”

  12月12日,一场舞蹈家西藏采风创作汇报晚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后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和好评。由中宣部和中国文联倡导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得到中国舞蹈工作者空前的热烈反响和积极投入,西藏题材晚会就是“深扎”的成果之一。接地气、有情感、有温度、有气质,是这台晚会的主要看点。 《鼓韵新生》 《梦宣》等节目令人击掌叫好。虽然有的作品还是常规“脸面” ,创新度很不够,虽然年轻编导们的许多节目距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还有相当距离,特别是在选择富于思想性的西藏题材时,如何深刻思考和艺术处理仍旧考验着创作者的功力,但是晚会中那种源于雪域高原人民生活的泥土芬芳,伴随着西藏优秀传统歌舞艺术的旋律和步伐,直接走进了观众的内心,引起阵阵涟漪。这台晚会,以及近年来中国舞协所组织的多种采风实践活动,已经蔚然成风,初见成效。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升思想,提炼艺术,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这是艺术真理之路。

  关键词之三:评奖转型

  中国舞蹈荷花奖在2017年里举办了“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两个评选活动。作为当下仅存的国家级常设性奖项,经过调整后的奖项数额大幅下降。编导奖、表演奖、参赛单位的组织奖等均被取消,以往每一个舞种都可以评出30个左右的获奖名额,现在一般只有3个名额,是以往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 2017年的荷花奖是评奖转型之后的一次考验。令人欣喜的是,全国范围内参与评奖的积极性并没有降低,人们对于获奖作品的质量更加重视,前来参加评奖者对于创作经验交流和艺术思想交锋更加渴求。今年在贵阳和北京的两次评奖,都做了网络直播,网民在线上观看舞蹈大赛,人数最多的一场达到了200万。民族民间舞新作不断,呈现高度活跃的状态,也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的深层课题。古典舞评奖最终结果是一个名额空缺,这在奖项极度压缩的情况下非常令人遗憾,但是也折射出中国古典舞发展的问题:创作题材雷同、语言陈旧、形象模糊、思想性不高、编导观念落伍等。

  关键词之四:青年编导

  青年编导的活跃是2017年的一个闪耀亮点。以中国舞协“培青”计划和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舞蹈12天”为标志,2017年的青年舞蹈编导以活跃的姿态登上了许多重大表演舞台。谢欣的《一撇一捺》 、念云华的《大象一念》 、胡沈员的《众·从·人》 、周丽娅的《yao》 、宋欣欣编导并且有著名现代舞导师王玫参加演出的《我和妈妈》等,都引发了现场观众很大兴趣,有的颇得好评。此外,由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和上海国际舞蹈发展基金资助的一些青年编导创作项目,以及中央芭蕾舞团的创意工作坊、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歌舞团支持的本团青年编导创作项目等,也都对青年编导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从2014年中国舞协启动“培青”计划之后,经过了这几年的酝酿发展,中国新一代舞蹈编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成长起来。当然,青年编导们往往聚焦在现代舞领域,视野不够宽阔,与中华舞蹈传统对接不够,创作选材过于个人化而缺少大情怀,现实意义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成长中的问题,正是未来的突破点。

  关键词之五:多舞种力量

  大概谁也没有想到街舞在2017年呈现了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全国街舞联盟在中国文联组织的学习习近平文艺讲话的座谈会上,各路街舞高手云集一堂,在会议开始时集体高唱国歌,那场面之壮大和感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针对体制之外的新文艺群体,如何给他们一个家,如何引导一个舞种更加蓬勃健康发展,街舞联盟都给出了出色的答案。 《海河红帆》是一出国标舞剧,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国际标准舞这一外来艺术品种,居然可以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破天荒!2017年度,“小荷风采”上《多了一个你》 《孩子和光》等等作品童真十足,童趣盎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用震撼舞坛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在广东江门举办的首届“戴爱莲杯”群星璀璨人人跳全国舞蹈展演,被称为真正的“国字号”广场舞大赛,多省区表演队伍纷纷云集在戴爱莲的故乡,领略“人人跳”的魅力,给人诸多惊喜。毫不夸张地说, 2017年是多舞种齐头并进、高歌猛进、砥砺奋进的一年。

  关键词之六:《朱鹮》200场

  由上海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朱鹮》 ,在短短的三年里,演出达到了200场。场场爆满,有时一票难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真正做到了相互统一。这一点,在当前中国演出市场并不成熟、海外演出经验不够丰富、文化走出去常常“赔本赚吆喝”的情况下,显得格外具有启迪的意义。笔者以为, 《朱鹮》三年200场,既创下了一个惊人的历史纪录,也成为2017年度当之无愧的“现象级”舞蹈事件。

  关键词之七:名家感动

  2017年,中国当代舞蹈艺术事业中的名家大家,非常令人感动。78岁高龄的陈爱莲,用一台完整表演的舞剧《红楼梦》和剧中永远年轻的林黛玉,挑战了世界的舞蹈之吉尼斯世界纪录。云南的马文静,用自己的舞蹈专场晚会告诉世人什么是经典的力量。仙逝而去的彭松老师,更是让人感到和震撼。他100岁高龄,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十大舞蹈家”的节目录制,并且自己走上场,发表了思路非常清晰、语义非常深刻的致辞。他在自己辞世的当天,让家人为自己清洗身体,然后安然长眠,其情其景,让我们既唏嘘不已,又万分震惊——世界上,如有无疾而终,如有功德圆满,如有舞蹈涅槃,彭松之名,就是最好的注解。

  关键词之八:舞蹈美育

  2007年,中国舞协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10年以来,这一工程为中国农村的孩子送去了艺术素质教育的福音,让超过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改革开放的阳光和雨露。201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工作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中国舞协承担的北京郊区三所农村小学的舞蹈课堂也进行得风风火火。中央芭蕾舞团、北京舞蹈学院等单位都承担了中小学的舞蹈美育工作,加入了改造中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军。

  2017年,甘肃酒泉的金淑梅老师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开展“中国好人榜”评选中,经全国网民投票选举,荣登“爱岗奉献”榜,这是少有的中国舞蹈工作者在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中得到一席之地。金淑梅让我们感动,也让很多网民感动,她的获奖,说明了在“扶贫攻坚”国家战略中,文化的力量绝不容忽视。这个荣誉,也是所有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之行动者们的共同荣誉。

  2017年度整个中国教育界有一件大事,即全国高校“双一流”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上舞蹈院校和科系悉数落马。舞蹈院校无一入选,残酷地告诉我们:尽管各种舞蹈晚会还在上演,舞剧剧目雨后春笋般冒出,全国各地广场舞红红火火,然而高层次、高等级的专业舞蹈艺术教育,仍然没有登上国家重大战略的档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复杂,恐怕也有很多无奈,但是舞蹈人的汗颜必须伴随反省和反思。

  关键词之九: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中心,常常见于各个城市的各个领域,可谓“见得多了” ,然而,无论谁到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都会心生万分感慨:好一座建筑,名副其实的中国舞蹈中心!本年度举行了各种高水准舞蹈活动,真正引起了全国舞蹈工作者的关注。世界各地舞者无不惊讶于这所建筑之温润美丽,更惊讶于中国的文化进步。在这个中心,本年度还举行了“坚守与创新——全球化时代的舞蹈多样性”和“舞典华章2017中国舞蹈高峰论坛”等高规格的舞蹈理论研讨活动,显示了舞蹈理性对于精神价值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之十:舞蹈外交

  本年度,由中国舞协派出的艺术团,以著名现代舞编导滕爱民和他的城市现代舞团为根基,与著名旅法印度舞蹈家鲁克·米妮共同联手,容纳了两名印度舞者,推出了中印舞剧《贝玛·莲》 。今年12月,该舞剧在北京、上海,印度的果阿、艾哈迈达巴德、新德里分别上演。中印两国现在正处于关系微妙复杂的阶段,舞剧的上演也起到了舞蹈外交的积极作用。该剧在新德里演出结束后,观众长久地报以热烈掌声,场面非常动人。这是继《朱鹮》在日本上演舞蹈外交之后,又一个中国舞蹈外交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