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现场
“文化不是静态的,等待着被改变,而是自身处在一个变化之中,在变化之中应对外来的影响。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说。
11月29日至30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北大学主办,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议题为“中华文化传统与当代艺术语言创新” 。正如文化的变化更新一样,艺术语言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艺术语言在面向中华文化传统时如何实现传承中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郭运德在致辞中说,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强大而坚强的精神高地,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动荡格局,面对着各种思想文化深度交流和激烈碰撞的复杂形势,持之以恒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展示中华审美风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理应也必须成为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基石。他表示,保持文化表达的活力和后劲,就必须进行艺术的创新,而艺术创新最根本最首要的就是艺术语言的创新。艺术语言的创新不仅包含艺术媒介符号和表现手段的创新,而且更是艺术家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在致辞中表示,西北大学将整合优质资源,高标准、严要求,把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建成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创新高地和文艺导向平台,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话语体系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主持。
29日上午开幕式之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程大利,黑龙江省文联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傅道彬,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王晓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鸣奋和浙江理工大学美学中心主任金雅发表主旨演讲。主旨演讲由中国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常务副主编周由强主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视野下论述了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和继承,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要与当代中国现实相结合,与当代时代条件相结合。程大利谈到“笔墨语言的当代价值” ,讨论了传统绘画语言的现代性转化问题及在当代的价值定位。傅道彬从呈现世界、敞开世界、引领世界三个层面阐述了文学照亮生活的主题。王晓鹰指出“中国意象现代表达”要在中国传统艺术、传统美学中浸润,更要在现代化、国际化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表达。黄鸣奋分析了艺术语言的三种含义和艺术语言创新的三种动力。金雅以“艺术理论批评语言的美学尺度”为题,讨论了艺术理论批评语言的精确度、晓畅度、热度和力度问题。
本届论坛上,来自全国的近30名专家学者还围绕“语言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艺术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和“ ‘一带一路’与中国文艺话语体系建设”三个议题,从哲学、历史、美学、艺术学、文艺理论、文学、戏剧、戏曲、影视、美术、音乐、摄影、书法等多个领域作了专题发言和圆桌讨论。
对于中国当代文论语言,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林超然提出应该保持三个平衡:一是传统话语、民间言说与外来表达的平衡;二是典雅与通俗的平衡;三是书面语与日常口语的平衡。用这三个平衡来面对艺术,以发掘其思想来源、诗性特点、文化本色和美学品质,这将是中国当代评论家理应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就电影语言而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认为,中国创世神话电影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矛盾,是如何在最早的传说与当代的精神诉求、电影的工业与美学以及观众“高欣赏度”与玄幻耍酷的特效技术之间,寻找到一个双方能够妥协、认同和共鸣的平衡。谈到舞台艺术语汇的创新与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陶庆梅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处理我们的舞台,创新,意味着某种“消化” ,用我们今天的美学感觉和生活经验,消化来自中国传统的、来自苏俄艺术传统的、来自当前欧美舞台艺术的文艺实践,使得我们的文化主体更为充沛,更为健康。对于书法语言的探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以撒认为,书法语言的学习依旧要向后看,要迷醉古风,但同时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建立语言新秩序的自觉者,使书法语言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哪怕不那么完善甚至多有歧义。在大数据时代,艺术语言可能出现怎样的变革呢?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屈健认为,数字技术以科技智慧代替艺术创造,以数据的理性分析凌越审美的感性趣味,使“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两个在内涵上截然不同的概念,逐渐由交叉走向融合。与之相适应,传统艺术语言将会逐渐由描述性走向数字分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专业表述走向大众言说。
论坛所呈现的话题丰富,交流充分。如,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王鹏瑞谈到民族美术创作的现状与突破之路径,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金荻以但昭义教授钢琴教学为例谈如何构建中国钢琴学派,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王雪瑛以《易俗社》为例谈及秦腔如何呈现生命力,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友权谈到网络创作与中华文学传统,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谈到为中国人立“生活美学”之心,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创作室创作员许诺考察了军旅作品艺术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谈及21世纪写生与新传统的关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谈到新时代要出离“农业文明审美” ,等等。
在圆桌讨论部分,庞井君在主持中表示,本次论坛想营造一个“场”“境” ,让大家能够激发思想。谈艺术语言的创新,要针对某个主体,要站在中华民族生存繁荣发展的角度来谈,就可以克服相对主义。在当代艺术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是欠缺内容。我们要去思考,如何注目人类社会发展最先进的方面,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中华文化才有可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争得一席之地。
《文化自信:中华美学与当代表达——首届中国文艺长安论坛论文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