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高科技、互联网、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等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精神解放运动。科学认知体系、精神信仰体系和审美艺术体系作为人类精神结构中的三大板块都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今天,与科学认知体系一路高歌猛进、攻城掠地的发展态势相比,审美艺术体系呈现了困惑迷茫、力量式微的演变态势。因而,如何从社会价值论的高度审视审美艺术的本质,有效发掘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便成了新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审美艺术活动是人类以感受为本体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人类其他精神文化活动相比,它本质上还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审美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机制和路径,构造、推动并引导着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生成、变迁和发展。
诚如一些中外思想家所分析,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所形成的几大文明类型中,源于古希腊的欧美文明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印度文明以宗教信仰体系见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则以审美艺术体系最为兴盛。人们公认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文学的国度、审美的国度。就人类未来命运来看,在承认科学认知价值的同时,不应该无止境地放任科技的肆意泛滥和野蛮生长,应该充分发挥精神信仰体系和审美艺术体系的作用,并以信仰和审美的力量对科学认知体系做出价值规训和导引,使人类精神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和谐。
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是审美境界,是审美艺术、科学认知、精神信仰三个板块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发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本质上是审美型社会,是按审美原则构建的社会。所以,未来人类发展不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不是靠数据和算法构造出来的机械结构和逻辑图景,应该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家园。
“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 (张彦远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力发挥审美艺术的内在力量,深入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确立“自然”这个逻辑源点,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逻辑结构,并加以时代性的转换与创造,必将有利于呈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世界性价值,并为未来人类精神结构和价值体系的重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庞井君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