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精神 书写时代华章
—— “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书法大展”赏读
作者:樊利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书法大展”在庄严宏伟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这是一场展现中国当代书法精神风貌的宏大盛典,更是一场纵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盛宴。

  这次以“民族脊梁”为创作主题的书法大展,由主办方精心挑选了自上古炎帝以来一直到当今为祖国科技发展鞠躬尽瘁的科学家黄大年等百余名历代圣贤、民族英雄以及各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代表人物等,由百位当代知名书法家和来自基层的书法家,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书其言其行其思,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书法大展的展签设计独特,形式新颖,内容丰盈。百余幅书法作品书体多样,异彩纷呈,各具神韵。大字榜书气势磅礴,笔墨淋漓,洋溢着浩然正气;小字作品行文千言,严谨精到,展现了温润之美。整个展览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观之品之,宛如沐浴和煦暖阳、享受春风拂面,令人心情振奋、耳目一新。展览既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拓展和提升了文化修养,又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发挥了很好的教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传统文化,提出文化自信,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特别是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此次“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国书法大展” ,正是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带领和号召广大书法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全面深入贯彻。

  展览体现了时代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书法作为文之载体,书法家书写什么,弘扬什么,表现什么,都能够一窥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书法工作者,无论是作为内在修养还是外在使命的要求,所创作的作品都应该顺应时代召唤,与时俱进,做到传承与创新齐头并重。从此次书法大展选择展现的历代人物、文字以及据此创作的书法作品来看,都可以较好地释放和体现出“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精神风貌。这对参与创作的书法家来说,应该也是一次不断修炼和提高思想境界的重要实践。尧帝、舜帝的“天下为公” ,大禹的“身体力行” ,老子的“无为而治” ,孔子的“为政以德” ,墨子的“兼爱、尚贤” ,孟子的“以仁为本” ,庄子的“内圣外王” ,朱熹的理学,王守仁的心学等,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穿过历史的沧桑仍然灿若星辰、大放光彩。书圣王羲之、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文宗韩愈、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等,他们留存下来的作品传诵千古,成为永不褪色的文化瑰宝。还有历朝历代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变革求新,古今科学家的严谨治学、奋发图强。观此展,犹如置身于中华民族之林,看到巍巍中华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在现代巨大的展厅中生动呈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强烈的新时代气息中源远流长。

  展览彰显了人民性。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失去了人民的认可,文艺就会成为没落的消极的没有意义的空洞形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此次书法大展正是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了这一要求。魏徵的“居安思危”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张思德、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焦裕禄、孔繁森的“尊民爱民” ,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等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等,都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人民悲欢的关切。所以他们更能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为人民鼓与呼,满怀着对国家和人民更多的忧患意识。站在以这些人物题材为内容表现的书法作品前,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崇高人文理念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使自身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因为这样的作品,道出了人民的心声,折射出强烈的人民情怀,必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欢迎。同时其精神力量也使人在对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魅力和感召力,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赏读者来说,都能有效地增强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览弘扬了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间遭遇过无数的坎坷沧桑和艰难困苦,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个时代,都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民族脊梁。开篇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书法作品一篇以篆书书之,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与沉淀、古老与深邃;一篇以行草应之,则使观者回到当代最主流的艺术大潮中,古人今事,何其相似。书法由是写史、写志、写情,奠定了展览的整体方向。仓颉造字,书法作者便以大篆为其立传,合情合理。屈原“以身殉国” ,书法作者采用屈原生死为之的楚国文字书写而成,既与书写内容高度契合,又表现出创作者的艺术情怀,想必屈子如若目睹,读之定亲切不已。秦始皇统一中国,可谓“威振四海” ,书法作者以大字隶书为作品主体,旁边配以《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其说明,小行草飘逸浪漫,与正文形成强烈艺术对比,令人读之震撼、激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作者则以“二王”为基,以子昂为面,快意书写,湿润典雅,和而不同,展现出作者的深厚传统功夫与变通能力。其余如苏武的“持节不屈” ,颜真卿的“凛然就义” ,包拯的“铁面无私” ,岳飞的“精忠报国”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浩荡襟怀到处开” ,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叶挺以囚歌明志,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赵一曼的“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悬崖、英勇就义” ,黄继光、邱少云的“火中不灭凤凰俦”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都通过书法家手中的笔,在这次展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这次展览使每位观展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更加认识到民族精神对中华振兴的重要性。

  我作为一名记者、中国书协会员,带着对展览中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景仰和崇敬,赏读着一篇篇转化为书法艺术的有生命、有思想的精彩文字,深受鞭策和鼓舞,也更加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在以后的工作和书法创作中,我一定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不断开阔胸怀和视野,以“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为己任,充分发挥媒体启迪思想、温润心灵、传播正能量的引领作用;同时,摒弃浮躁心理,以淡泊明志、以宁静致远,坚持握好手中的笔,为人民大众创作出更好更多更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