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宇宙物质画画
——面对岩彩,青年艺术家“怎么办”?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远方来,到远方去  甘雨

  “我们把自己采集的有色砂岩和有色土进行提炼,用它们创作,就把自身和大自然联系在了一起,从中认识自然,也认识了自己和地球的关系——我们是用宇宙物质来画画的。 ”每次谈及“岩彩” ,中央美院教授、岩彩画家胡明哲总是一脸骄傲。而即日起至10月12日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举办的“将岩彩进行到底——2017岩彩艺术展”上,更让胡明哲骄傲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画家参与到岩彩艺术的创作之中了。

  吴竑的《彼岸》以煤为材,表现“树-木-煤”的轮回。鲍营选用东北老家的泥土、砖瓦粉末和薄铁板,通过对形、色、质进行解构与重组,产生新的抽象形式美感,更借助铲刀的外形,使岩彩与铁的组合形成了新的语义——岩彩的厚重与质朴、铁的张力与坚定。刘蕊的立体岩彩作品《游戏》是由小时候的玩具引发的灵感,整体造型如同一块巨大的矿物晶体:“我的初衷是想呈现岩彩本身的美感,用这件立体作品放大突显岩彩材质的晶体颗粒感和物质存在感: 8个四面体可以组合成整体,也可以再分解为独立个体,拆分和重组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可能性。这种表现形式源于我对这个不断变幻、循环往复的宇宙的认识。 ”

  “ ‘岩彩绘画’是站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采用国际惯例‘以材质归纳绘画种类’的分类方式,对于以天然岩石微粒进行绘画的语言方式的一种称谓。‘岩’指岩石颗粒,‘彩’指岩石本色。 ‘岩彩’可以作为一种绘画颜料,但绝不仅仅只是绘画颜料。它是我们脚下蔓延的大地和岩层,是地球的最基本物质微粒。 ”胡明哲说。在本展策展人荣剑看来,胡明哲和很多青年岩彩艺术家从岩彩的物质性中去把握和提炼艺术的本真性,通过艺术考古和田园调查,深入理解岩彩的自然秉性和岩彩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因此,他们的艺术创作既是寻求艺术之道,同时也是艺术史的一个回溯,让观众得以看到远古先人在绘画之初是如何在当代的语境下发生、发展的。中国悠久的绘画传统来源于岩彩,从敦煌到龟兹,至今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的洞穴壁画,最精美的部分都是用岩彩塑造出来的——这是中国的艺术之源,经久不息。 ”他说。

  甘雨的《从远方来,到远方去》系列以机场为主题:“飞机是帮助个体与全世界连接的一个实体工具,加快了空间移动,改变了我们对时空维度的认知体验。现代化的停机坪、飞机、跑道、航站楼构成了复杂又有趣的空间关系。 ”戴剑舞的《心丝筑梦》系列也用岩彩表现了时代的最新元素——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住在望京,从家里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著名建筑艺术家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望京SOHO,特别是在晚上,璀璨的SOHO像一艘帆船”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激发了戴剑舞的创作,她把方形的结构变成圆形,因为它“更有深层次的精神指涉” 。

  在《心丝筑梦》中,戴剑舞在色彩上运用了同明度互补色的弱对比,来突显优雅而又坚韧的女性气质,不同色彩的组合排列也改变着原本同一的画面结构。而在甘雨看来,岩彩画的色彩很难表现晕染的空灵,却很擅长以其斑驳的肌理呈现苍茫感和历史感,“对于我的主题而言,对所谓的丰富性与写意性的追求是不合适的,因为作品想传达的是现代社会的代表形式‘机械形’的美感,反复平涂的方式更加适合,在平涂中呈现出不同颗粒间的材质对比,将微妙的关系调整到位,让‘平’也成为一种语言,将平涂做到极致,贴切呈现和表达一种简洁、单纯、整体的审美意象” 。

  真正的艺术创作不会仅仅流于表层的形式,必定会触及深刻的思考,即使现在不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考的本身已经很有价值。青年岩彩艺术家中,有的作品是对佛教壁画的经典形式进行了材质的置换,体现了青年艺术家们对于东方艺术原点的大胆想象;有的作品运用材质言说的方式陈述了对农耕文明的深刻反省和对无限时空的浪漫想象;有的作品大胆突破了绘画思维,对于岩彩材质进行多向实验。青年艺术家们生之于心的原创形式和拓展力度,令人耳目一新。“经由‘岩彩’这个大自然之中无所不在的平凡物质,很多青年创作者都获得了全新的领悟——不仅在中国绘画的历史文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成为在当代语境中有效的运用当代创作方式成功创作的新一代艺术家。 ”胡明哲认为。

  岩彩艺术家任晓红的《珊瑚记》系列作品中“拼贴”了很多大块的珊瑚颗粒,还有她的朋友赠送的贝壳、石头, “它们都有好看的形状” ——而整套画作的外观,也是珊瑚的形状, “我喜欢捡起海边散落的珊瑚石,颗颗都是天然唯一,让我不禁惊叹于它的美丽。我尊重生命过后的残骸,它正在时间的海洋里呈现另一种‘尊严’ 。珊瑚石对于我是个契机、像个引文,多样的质感与形态非常符合我内心对某种情感的需要,异形的作品轮廓正是《珊瑚记》恰当的存在形式——光滑与粗糙、千奇又百怪和单纯色彩持续引发我的创作意愿” 。正是“明知凋零也绽放”的岩彩物质中蕴含的澎湃的生命信息,让她说出“珊瑚是美丽的物态,它提示我思考生与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