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王正强,熟悉他的人都充满了敬佩之情。他在文艺方面涉及的面实在是太广博了,从诗歌到音乐、从歌曲谱曲到戏曲研究、从曲艺音乐到戏剧史论、从书法艺术到文学创作等等,他都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取得了大量的学术前沿成果,业内人常说,正是由于王正强的存在,所以“秦腔理论在甘肃” 。年逾古稀之后,先生有如神助,积数十年学术之积累,连续出版巨著。人们在钦敬之余,也非常好奇,王正强是怎么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在他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1946年,王正强出生在甘肃天水地区一个名叫磐安的小镇里。读书杂、偏好音乐的特点在他读小学、中学起已经开始显现。一个农村儿童的书柜中不仅有小说、诗歌、相声大观,还有歌曲集,其中最醒目的一本是王依群等人所编的《秦腔音乐》 。
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又是一名小诗人,还能写快板,少年早慧的王正强成了武山县的名人。1958年,他遇到了音乐老师吕可法,从此结下了终身亦师亦友的情义。吕老师的一曲《空山鸟语》彻底打开了王正强的音乐之门。他毅然放弃了早已卓有成绩的文学创作,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音乐创作。
1960年,王正强考入兰州艺术学院(1962年并入西北师范大学) ,主修音乐理论作曲。从入校开始,王正强便在甘肃《甘肃日报》等报纸和省市两家广播电台上频频发表新作。历史有时总是捉弄人,王正强在尚未毕业前就被打入了甘肃全省文艺黑线108员大将的名单,同时也成为1965年唯一入选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毕业生。
进入省广播电台,王正强的命运再一次转折,他与戏曲不期而遇,相伴终生。在大力普及样板戏的声浪中,王正强先后录制了庆阳的陇剧《智取威虎山》 、酒泉的秦腔《红灯记》 、甘肃省陇剧团秦剧队的秦腔《沙家浜》 、兰州市秦腔剧团的秦腔《奇袭白虎团》 、酒泉陇剧团的陇剧《龙江颂》 、甘肃省陇剧团的《杜鹃山》 、天水文工团的秦腔《平原作战》等珍贵戏曲录音。这些当年的文艺宣传品在今天具有非常宝贵的文献价值。这期间,王正强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个当时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节目—— 《唱段分析》 。制作这个节目一要懂京剧,二要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三要有扎实的文字表达功力,最重要的是要特别精通戏曲音乐,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个节目播出后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品牌节目。
1978年以后,王正强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主持录制十年浩劫后得以逐步纠正和彻底平反的剧目,如陇剧《枫洛池》 《假婿乘龙》 《旌表记》 《红色医生》 《万水千山》 ,秦腔《忠王李秀成》 《江姐》 《山乡红花》等。同时,他深感作为电台的文艺编辑,如果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这就逼使他对戏曲专业必须有所精通。特别是到基层剧团组织录音,有时既要充当指挥,又要修改唱腔,甚至还要亲自创作,凡此都得靠他一个人来完成,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是绝对行不通的。这样客观上又为他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也为后来从事戏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省广播电台戏曲、曲艺组(文艺部的前身)的成立,让王正强拥有了天高任鸟飞的条件。除了大量采录戏曲,他还把视野扩大到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传统曲艺上。兰州鼓子、凉州贤孝、秦安老调、陇东道情、陇南影子腔等等不为人知的宝贵艺术财富,经他之手一一挖掘出来,通过电波让全省乃至全国人民认识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从1979年到1999年,王正强走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每一个剧团、绝大部分民间班社。
王正强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一个演员一个演员中反复折腾抠出来的。享有“甘肃戏曲研究第一人”美誉的王正强,让他声名鹊起的第一部著作是1989年出版的《秦剧名家声腔选析》 。这本让秦腔名家新秀赞叹不已、让戏迷百看不厌的专著奠定了王正强在秦腔学术界的声誉。从此王正强一发不可收拾, 《兰州鼓子研究》 《秦腔音乐概论》 《陇剧音乐概论》等填补空白式的学术专著,一下子使他成了甘肃广电和文化两个系统的香饽饽和大专家,留下了两辞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的故事,也留下了编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时令人苦涩的记忆。在任职甘肃省戏剧家协会期间,以剧协主席的身份全力倡导成就了两件对甘肃乃至中国戏曲界影响深远、培根固本的大事:一是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个专业电视戏曲专题栏目“大戏台” ,一是设立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王正强的挚友李槐子曾这样评价:“正强还有一个重要的强项,就是对大量音响资料的烂熟于心。甘肃省电台有价值的秦腔、陇剧以及其他地方戏几十万分钟的录音,几乎都是他的音响导演作品。仅他录制、编辑、制作并已出版的秦腔和陇剧唱片、盒带、 VCD、 DVD光碟就超过千张(盘)以上。由他录制的著名秦腔演员肖玉玲演唱的《探窑》盒式磁带, 1986年获得全国音像制品评选银奖,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的颁奖仪式上肖玉玲演唱了其中的唱段。那是有史以来秦腔演员首次登上央视,在西北五省引起了轰动。陕甘秦腔名家他几乎都有采访、采录、交往。甘肃省老一辈和后来的著名青年秦腔演员窦凤琴、孙存碟、周桦等,起先都是他下去采录节目发现的人才。 ”
王正强讲:“中国戏曲文化的妙造,集中体现在雅与俗这一对举关系上。秦腔历经了数千年的酿制化炼,既渗透民俗、民风、民意、民情、民心,又将其一炉熔冶成一种民族精神而发扬光大。在秦腔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广纳百川,多元吸收,精炼酿制,厚积薄发,又将诸家学派、礼治伦常、道德天理、中和之美,以及政治、军事、刑法乃至国运盛衰、宦海沉浮、千古遗恨、爱情纠葛等等一股脑拌和在一起,最终凝结成相当厚重的文化内蕴,这又造就了它的雅。 ”
今天的王正强,作为甘肃艺术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第一线。在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中,“戏”始终是那颗决定性的砝码。退休之后他老骥伏枥,以惊人的毅力和精力保持每天工作十七个小时。这两年,王正强的学术研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秦腔大辞典》 《甘肃戏剧史》 《中国秦腔大百科全书》这些在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彰显了一位学术老人“随心所欲”的不平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