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战场上的烈焰》 《绿色长城》《护林》 《艰苦岁月》 《永不休战》 ……554件广东美术百年来的经典作品首次集结中国美术馆,吸引了全国观众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7月14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广东省美协、广东美术馆承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得到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冯远,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等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慎海雄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广东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广东“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重要批示精神,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并为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而举办的一项活动。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广东文艺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再创新的百年辉煌。
本次展览是广东省首次举办的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大规模展览,是广东近百年来美术精品佳作的一次集结。展览以“其命惟新”为主题,精选554件作品,分6大板块展出,并配套出版《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等“广东美术百年书系” ,从名家名作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向经典致敬,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充分展示了广东美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广东美术工作者扎根岭南沃土,忠实记录社会沧桑巨变,为我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554件精品印证广东艺术家百年思想历程
六个板块的展览占据了中国美术馆一楼、三楼、五楼的几乎全部展厅。要一览广东百年美术的全貌,需要走17个展厅,对观众来说无疑是件“拼体力”的事情,不少观众会中途挤在休息区,稍作休息后继续观展。
在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张士军的印象中,一个省份举办百年美术回顾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大展横跨百年的时间段,以一个省份为展示单位,这样的时空组合是开拓性的。 ”
据大展的总策划、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介绍,广东美术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创新,百年来广东美术家站在时代潮头,无论是面对西潮东渐,还是各种文化思潮洗礼,总能够融会贯通,形成非常新的艺术表现内容和样式,极具创意性及前瞻性,形成了不同于其它省份的面貌。“大展锁定主题‘其命惟新’ ,非常自信地展示广东美术的创新精神。 ”
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介绍说,策展团队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甄选作品,精选了554件经典作品,印证了广东艺术家百年来的思想进步历程。“好的美术作品,不仅记录着历史,更封存了思想的痕迹,从中可以读到美术家们在20世纪社会变革中的使命与担当。 ”
“大展既是对广东美术实力的展现,也是对广东百年美术史的回顾和总结。 ”在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印象里,全面反映广东百年美术成就的展览,这还是头一次。“以往国内美术界只是注意到广东美术的某些片段,却没有将洋画运动的源流、岭南画派的诞生、广东美术当代的传播发展,视为一个完整的脉络。这次大展第一次对广东美术百年历史给予完整展示。 ”
“广东美术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广东美术家一方面创新技法,一方面关注社会民生、民间疾苦。不管是西方油画、还是传统水墨,他们都兼容并蓄、吸收改造,探索符合一个时代要求的艺术语言,并将影响力扩散至全国,形成示范性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说。
刘大为认为,举办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擦亮岭南美术的品牌;二是回顾梳理广东美术的百年发展对新时期的发展意义重大,薪火相传,广东美术必将有新的辉煌。
引发对广东美术的再研究、再发现
“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是本次大展的关键词。近代中国画的革新,正是从广东开始。大展引发了全国美术界对广东美术百年的再研究、再发现。
大展组建了横跨京、粤两地的高规格学术团队,邀请了刘大为、冯远、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刘斯奋、广东美协原主席汤小铭等担任学术顾问。许钦松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担任大展学术委员会主任。
薛永年表示, 20世纪以来,广东不仅仅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艺术革命”的策源地,也成为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中心。近代美术界面临“中国画的现代化”与“西洋画的民族化”两大问题,与当时另外两大美术重镇北京、上海相比,广东的革命性最为突出。
“中国最早留学日本、欧美的艺术家大多出身广东。李铁夫、高剑父在政治与艺术上都提倡革命。林风眠、余本、关良积极通过引进西方画种,实现传统艺术的改造。古元、赖少其的版画,也体现出革命美术的先驱性。 ”薛永年认为,百年来广东是全国美术精英的摇篮。很多著名美术家从广东走向全国各地,成为美术创新的表率。
“百年来,广东美术深深地扎根在社会现实中,它有非常强的现实表现能力。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海上画派、金陵画派以及长安画派。 ”杨晓阳认为,人们通常将岭南画派视为现代美术转型的典范,但广东美术的变革成果远不止于岭南画派。广东无论国画、油画、版画,还是其他艺术门类,都具有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的特色,都融合了西方构图与色彩的特征,为传统中国美术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广东美术因而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转型的典范。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注意到,这次百年大展对广东美术百年来的诸多一度被忽略细节进行了生动呈现,例如对国画研究会史料的展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画研究会与岭南画派并驾齐驱、甚至名气更大,与北京的‘湖社画会’形成南北呼应,共同弘扬传统国画精神。大展精选了多幅国画研究会成员的作品进行展出,旨在告诉全国观众:除了‘折衷中西’的岭南画派外,广东还有‘守望传统’的另一面。百年广东美术格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朱万章相信,随着这次大展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历史价值将得到正视,将来的中国美术史也少不了他们的一席之地。
“很多人一提广东美术就只想到岭南画派,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表示,美术革新要靠思想观念变革支撑,而西方艺术与科技文明,最早就是从广东传入全国各地,“可以说,不仅是美术,整个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转型都与广东息息相关。 ”他认为,无论是20世纪前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广东美术数度引领中国近现代美术转型,是全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 。
“本次大展的成功举办,必将启发今天艺术家的创作。 ”杨晓阳认为,百年来广东美术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传统,也接受了西方有益的元素,这是岭南画派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创新都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艺术还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凭空嫁接西方艺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
“大展给我们的启发是,广东美术家一方面对传统认真研究继承,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吸纳融会,使中国绘画产生新的面貌。可以看到,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认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以开放姿态吸纳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契合的。 ”刘大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