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带动人类的思维变革
作者:陈昌凤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能感受到,我们对于网络文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六个大的层面上,涵盖了生产、内容、评论、功能、运营、监管等。有些方面,我们已经思考得很有深度了。生产这个领域说得很多,从生产者到IP化、到叙事,又从生产者说到了“网红” 、公众号以及生产者的培养等。在内容领域,大家也说得很多,比如关于类型化,比如跟传统文学的关系,比如表情包带来的影响等。在评论方面,比如文艺评论与创作的关系,以及该怎么做影评,还有情怀的表达、产业化对创作的影响等,都给人很多启发。

  关于传播技术对人类影响的研究,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叫英尼斯,是加拿大的学者。他说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改变人的兴趣结构,就是改变人思考的事情;第二个层次是改变人类思维的工具,就是符号。第三个层次,就是改变社区的本质。这里的社区,指的是思想的社区。所有传统技术都是信息寡头化、知识垄断化的,经历了从精英到大众的传播过程;当互联网到来的时候,就出现了知识信息的大众化。人们因为技术而有了自由表达的充分可能,并且可以落实到文艺中去,体现为网络环境中的创作或评论。

  网络文艺本身就是通过互联网去做和产生影响的,而且技术的可塑性将会贯穿人的一生。当智力技术普遍得到应用,技术就会侧重塑造新的思维方式。比如过去局限于少数精英的那些思维方式,就扩展到了普通民众。网络文艺主要是草根的文艺、草根的狂欢,或者说是草根的一种自我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逐渐把精英的思维方式也运用了。

  马克思曾经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表述:“风力磨坊带来了封建地主社会,蒸汽机磨坊带来了产业资本家社会。 ”互联网带来了什么?互联网带来了文艺的大众商业化,甚至于一种新型的分享式经济。比如说打赏,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网络文艺给文艺带来了什么?我们可以去探讨很多东西。技术对人类大脑的影响,有人总结成两个:一个是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方式,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由浅入深,追求一种深刻。一个是信息化时代的思维方式,就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是由深入浅,追求一种浅薄化。这种浅薄化,有时候比深刻的境界更高,因为它回到了事物本身。哲学家把一些现象归结到本质之后,往往就形成了一个模块化的规律,是比较僵死的。但是,当这个模块回归到具体的现象时,就会发现每个现象都有很多的面。

  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思维模式正在急剧转型,正在摒弃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模式,是希望也需要以简短的、杂乱的,经常是爆炸式的方式来收发信息,而且原则是越快越好。线性思维基本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会让人深度思考;非线性思维是发散式的,它不让你深度思考,它是碎片化、发散式的,但是它有创新性,可以说是各有特长。非线性阅读是人类应对信息过载的一种无奈之举。从纸面到屏幕,以及到互联网,改变的不止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互联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但精力分散不一定是坏事,有时过于专注会陷入思维定式,当注意力出现中断之后,会让我们的潜意识不断出现,不断给出创意和灵感。

(陈昌凤  学术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由现场发言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