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深夜食堂》剧照
《深夜食堂》成为电视剧之前,是一部连载的漫画。当年安倍夜郎从广告业撤出转为职业漫画家后,从2006年开始在小学馆出版的《原创大漫画》编辑的劝导下,不定期连载他创作的“食物漫画” 《深夜食堂》 ,曾经获得第39届日本漫画家协会奖大奖。 《深夜食堂》的漫画至今仍在连载。
《原创大漫画》杂志创刊于1972年,每月出版2期,分别在5日和20日发行,读者群体定位是30岁以上的男性职人。很多漫画连续多年连载,颇受读者的青睐。同一作者的作品长期连载是该杂志独有的特色,比如西岸良平的《三丁目的夕阳》 、乔治秋山的《浮浪云》 、坂田信弘的《风之大地》、黑铁弘的《赤兵卫》等作品曾经连载达30年以上。到2017年该杂志的发行量达到了50万册,深受业界的赞誉。
2009年,漫画《深夜食堂》被改编为电视剧,由松冈锭司执导,从当年的10月10日开始每周六深夜0∶29至0∶59播出,连播出时间的选择也契合《深夜食堂》营业的意味。电影版《深夜食堂》也在2015年上线。
松冈锭司的日本版《深夜食堂》与漫画相契合,身世模糊、脸上从眉上到脸颊一道贯通的疤痕的老板在繁华喧嚣的新宿附近背静的小街深处,开着一家深夜12点至早晨7点营业的“饭屋” 。“当一天结束,人们开始赶回自己家里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深夜食堂里的菜单虽然简单,但只要现有食材可以做出,老板也愿意依照客人的点单去制作,食材在老板的手里被制作成适合不同客人口味的美食,而且一年365天,通年无休。这些带着妈妈的味道、恋人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的菜品,不仅记录了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生活,吸引着剧中的食客,也成为读者与观众接受的节目、鉴赏的艺术、审美的作品。
《深夜食堂》在日本蹿红之后,出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翻拍改编版——韩国版、中国台湾版和中国大陆版等等。经过将近两年的拍摄、剪辑、制作、宣传造势之后,中国版《深夜食堂》终于在6月12日播出了。但是,甫一播出,即恶评如潮。引发观众拒绝认同的原因是什么?
身份稀释导致的人物失真
日本版《深夜食堂》的老板是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姓名、身世、性格、经历都不清楚,他独自一人在新宿花园附近的背街开着一个终年无休的小饭铺。深夜前来就食的,大多是常来常往的熟客,用阿龙的小弟林贤的话说,他们都是生活在新宿“角落”里的边缘人。如同性恋俱乐部老板小寿、脱衣舞女玛丽琳、为成为知名歌手打拼的千岛、流浪歌手堀江、拳手川田胜利、阿莲阿丈母子、从中学时一直在一起的泡饭三姐妹,以及便衣警察野口、美食评论家户山正夫等等。
中国版的《深夜食堂》老板似乎与日本老板相似,脸上的疤痕,身上的服饰,料理的制作理念等。但又明显与日剧不同,由少有言笑的酷版暖男变为多话唠叨的温和大叔,随着老板性格的改变,食客的定位也有很多不同:物流经理、夏日俱乐部老板姚小寿(寿叔) 、歌舞秀表演者马玲玲、音乐制作人小杨、泡面三姐妹、聋哑水手马克、单亲妈妈艾真等等。
就食者虽然依旧是底层人士居多,但人物指向却有了明显的不同。就个体角色来说,或许他们也是典型的,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好情趣,但因为失焦而导致了人物组合起来就没有那么典型、鲜明,甚至与故事和环境结合起来,让人感觉飘忽和失真。
日本版的阿龙,是区域黑社会大哥,虽不能说跺一脚新宿得颤三颤,但其庇护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能量是显而易见的,跟班小弟的嚣张也在情理之中。中国版的阿龙作为物流经理,虽然跑路多,熟人多,但与日本版阿龙相比,能量明显逊色得多,小跟班却和黑社会小弟一样嚣张,难免显得滑稽可笑。剧中人多次求助于阿龙,其实无异于缘木求鱼。日本版食堂老板对阿龙兄弟的毫无惧色的应对与中国版黄磊的暗动眼色形成鲜明的对照,也就是说日本版老板的冷峻与中国版黄磊的温情之间的异化,而中国版的人物失真就在其中了。
还有三姐妹,在日本版中是茶泡饭三姐妹,日本的三姐妹从中学时代就在一起,她们乐观,相互扶助、共进共退。即使是这样的情谊,也会因为相亲或者恋爱而打架、暂别甚至短时间分离。而即便是吵架争执,最后也能互换茶饭。中国版三姐妹是因为爱吃泡面而在饭铺相识,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必然会打折扣,一言不合,分道扬镳已是必然,即便剧情将她们捏合在一起,也必然会失焦、失真。
中国版《深夜食堂》剧照
保持距离与深度介入的差异
安倍夜郎曾经说过: 《深夜食堂》里聚集的是整日加班疲惫不堪的人,痛哭的人,梦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却日常乐趣的人,被繁重的工作压得透不过气的人,因为上司蛮不讲理满腹牢骚的人,置身于幸福之中欢欣雀跃的人。深夜食堂的功能是“让大家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满面笑容地回家……”因此,深夜食堂不过是一个人们在吃饭时间有交集的地方,老板与食客之间虽因日常的饮食料理而熟悉,了解熟客的口味习惯和餐食爱好,也了解一些熟客的生活故事、经历苦楚、内心隐秘,力所能及地帮助食客解决吃的问题——制作简单轻食,但却美味好吃。
日本版《深夜食堂》里,食客与老板之间,食客与食客之间是保持距离的熟识,保持距离的亲近。作为饭铺老板,他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从不离开饭铺的定位,从不越位于其他场域,更不会介入别人的生活与事件。比如他出手帮助想走红的少女歌手千岛美幸,也只是帮她介绍作为食堂熟客的词作家,把演唱会的海报贴在食堂的墙上。帮助流浪歌手五郎也是同意他用一首歌换取一份定食,同时给予受助者相当的尊重。
中国版《深夜食堂》黄磊扮演的老板却与日本版老板的保持距离不同,经常越位,成为部分食客生活的重度参与者。 《马克的女儿》这个故事中,老板不仅仅参与了乐乐的养育、照顾,而且成为乐乐母亲艾真与马克之间的沟通者与桥梁,是他们三人未来幸福生活的实际策划者与协助者。老板不再是一个饭店的老板,而是区域公共事业的参与者和服务者,表面看来是丰满了老板形象,但实际上却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物的真实性。
倾听者与引导者的不同
《深夜食堂》中的食堂,其实是一个劳累一天的人们果腹、小憩,或者倾诉的场所,来食堂的人里,有同窗好友、同僚、熟人以及离家出走者与无家可归者。深夜食堂的猪肉酱汤定食是他们的日常饮食,可如若点了家常料理,那不多话的酷酷老板也能提供“客定制”食物的制作。阿龙喜欢的章鱼小红肠、小寿喜欢的甜味厚蛋烧、玛丽琳喜欢的半熟鱼子、阿莲喜欢的酒蒸蛤蜊、美幸喜欢的铿鱼“猫饭” 、三姐妹的“茶饭” ,包括鸡蛋三明治、土豆沙拉、中华冷面等等,都是老板的耐心之作。
虽然闲暇的时候,言语不多的老板会和食客聊上几句,但他一直是一个倾听者,倾听失意者的诉说,倾听失恋者的痛哭,倾听发展者的规划,倾听求升者的向往,倾听成功者的幸福……虽然他也会劝解、抚慰、点拨、提醒,但绝对不是食客的引领者、指导者、规划者。反观中国版《深夜食堂》的老板,除了劝慰、帮助,还时不时地在扮演一个引导者,一个心灵导师,引导来食堂就餐的人们,从心理、伦理、道德以及情感方面调节食客的内心。特别是连续三集讲述的《马克的女儿》 ,一个动人的故事被硬生生拖成了煽情的伦理剧,却又遮掩着艾真丢失女儿和离异的真正原因。我们不会怀疑马克对乐乐5年多的养育之情与父女之爱,但马克的突然开口讲话,与法庭论辩及故事的后续发展,都因为缺乏逻辑的合理性而无法让人信服。
全盘移植和本土元素
《深夜食堂》作为日剧的整体移植翻拍,在二度创作时,加入本土元素本是合同许可,也无可厚非,其框架建构虽然相对完整,但在内部故事写作的进程中,作者有意进行的“基因改造”发生了变异,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尴尬局面。
日本版《深夜食堂》是一集一道菜或者一种食物,这食物是沉积于喜爱者内心深处的味道,所以日本食品的保值期限,往往写作“赏味期限” ——总是将食物入口那一刹那的美味感觉表达出来,同时,日本作者也特别善于通过食物从细微之处写人性人情,在不动声色中描绘人性隐秘的柔软和坚守,把童年、归乡、母爱、情爱、恋爱写得简素而温馨,平和而感人。大牌食物评论家可以为患癌妻子寻找一首歌;黑社会大哥一直记得初恋少女的章鱼红肠;除夕夜老板特别为食客做的荞麦面,都与剧情“合适” ,即便是不得不进入的一些广告,也处理得不那么夸张、生硬。
韩国版《深夜食堂》的翻拍,虽然也植入了泡菜荞麦饼、腊肉炒年糕、石锅拌饭等韩式料理,加入了不节制饮食导致的肥胖会带来身体危害与猝死等教育元素,但相对还是合乎本土风格的。中国版《深夜食堂》既缺少日剧中的平和与温煦,也缺乏韩国版的本土意识与隐性讽喻,特别在处理人性人情的细节方面,道德伦理的高扬与夸饰就显得粗糙,而缺乏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