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乡间/草地上的基督(2013年)亨利卡斯·查拉帕斯
立陶宛,一个波罗的海东岸的美丽国家。作为欧洲的海洋国家,立陶宛有着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它的首都维尔纽斯有欧洲文化之都的美称,其文化和艺术充满了活力。距离的遥远并未能阻挡两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国度的相互吸引与交流。由中国美术馆、立陶宛国家美术馆、立陶宛国家画廊、立陶宛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的“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特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呈现,展览分为“画家的视角”“开放的结构”“去浪漫主义色彩”“绘制风景”四个部分,展出了费迪南德·拉什斯卡齐克、亨利卡斯·查拉帕斯、瓦尔达斯·乌班纳维切斯、齐尔维纳斯·肯皮纳斯等38位艺术家的共69件优秀作品,展品来自立陶宛国家美术馆的大量珍藏以及部分私人藏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物体、装置和影像艺术等多种媒介,囊括了20世纪以来立陶宛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集中展示了20世纪至今的立陶宛艺术风貌,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独特的艺术盛宴。
风景之于20世纪立陶宛艺术
风景画作为西方美术的重要题材,自16世纪以来,经由艺术家的潜心创作,逐步构建了西方美术史的筋骨。诸多知名的西方艺术大师将自己的才华倾注于画笔,创作了许多不朽的风景佳作,欧洲悠久的风景画传统深刻地影响了立陶宛的艺术家们。
20世纪初,风景成为了立陶宛艺术的重要表现题材,艺术家们不仅将风景作为视觉灵感的主要来源,更是将其视为内心活动的反映,他们沿着大师们的足迹描绘着故乡的山川、森林、大河,创作了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景画作。风景的无穷无尽以及它变化多端与不可预料的特质成为了艺术家创新艺术形象与表达手法的一个模范。20世纪上半叶,自然主题和自然色彩组合成为了现代主义色彩绘画传统的基础,艺术家深信绘画的本质埋藏于大自然之中,以画家对自然色彩的天生敏感与他们画笔的运行痕迹共同缔造了立陶宛独特的绘画风格。二战后,运用现代主义绘画原则成为立陶宛艺术家表达独立和个人立场的一种方式。随着艺术现代化新运动掀起浪潮,艺术家们在追求色彩解放的同时,也开始探索现代主义表现形式和绘画手法。20世纪下半叶前期,立陶宛艺术的表达方式逐渐分为两大派别,一派重视风景所蕴含的情绪和情感,另一派则主张利用抽象绘画和雕塑揭示自然主题的建构化、简约化和概念化。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末,立陶宛艺术开始形成新的风景描绘方式,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扰表现出更多的关注,至20世纪末,立陶宛当代艺术家对风景的解读,以及自然主题在作品中的角色都发生着巨大变化。
自然传统与现代创新的对话
21世纪的立陶宛艺术家们更加关注社会、历史、政治以及人与地缘之间的关系,透过私人棱镜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语言等信息展开分析与创作,以夸张的主观叙述为主要艺术特点。正如立陶宛国家美术馆馆长罗姆阿尔达斯·布德李斯所说:“20世纪上半叶,风景画成为立陶宛艺术的一种国家题材,艺术家们在对自然的描绘与诠释中奠定了立陶宛现代美术基础,缔造了在色彩绘画领域的新传统。20世纪下半叶的艺术家都是这个传统的继承者、开拓者和改革者。而21世纪的当代艺术创作者在风景画创作中提出了自己的判析。 ”
此次展览中既有立陶宛传统的风景作品,也有近现代艺术家们对自然的重新思考与建构。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采用不同种类的信息存储无卷轴胶片制作的装置艺术品《柱子》,它是让齐尔维纳斯·肯皮纳斯声名鹊起的作品之一,反映出他通过极简主义和对欧普艺术技巧的现代化改造而创造出的美感。波维拉斯·里卡达斯瓦蒂库纳斯是立陶宛现代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受民间传说、寓言故事以及立陶宛先锋派文学的影响,他常常用象征手法描绘自然,如其作品《稻草人和白云》中所描绘的自然就具有拟人化的特征。维陶塔斯·谢利斯被称为雕塑诗人和会画画的雕塑家,他以自然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为创作的核心灵感,尝试反映和建构自然世界这一围绕在身边的充满可能性的结构,他的空间布局作品《花环》中的自然主题具有诗意的隐喻特征,作品形式模棱两可,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引发了无尽的美学理解,不难察觉到,其作品与诗歌语言极其相近的建设性思维与艺术原则。亨利卡斯·查拉帕斯在创作中经常将某一特定的风景主题转化为无法辨认的抽象结构,寻找无需复制或模仿却又有无尽可能的自然主题。从土壤到草地,他用线与色等不同笔触创造出不同主题的结构,如《流放乡间/草地上的基督》便是“草地”主题的代表。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此次“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以“风景”为主题展示了立陶宛艺术发展的现代性转向和不忘回归传统的双重特性,完成了传统与现代创新的对话。
“风景” :文化和存在主义的象征
“风景”被视为文化和存在主义的象征,体现了人与地方之间的特性和联系。“选择风景画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一方面是因为风景画是欧洲艺术传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整个立陶宛艺术的发展历程,了解艺术家是如何重新思考,了解艺术领域如何从传统转向现代。 ”立陶宛国家画廊馆长洛丽塔·雅布隆斯基涅说。风景是大自然的表情,是大自然在不同环境之下形成的美丽姿态,而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智慧,艺术家眼中的风景有着文化的塑造。在这种创造的主观性与自然的客观性之间,不同国家在文化艺术表达上的通用语言——风景便成为了文化交流的结点,象征着人和某个地方之间的紧密联系,更成为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国家文化表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们了解一个国家不仅仅是从这个国家的经济状态和它的人口等方面了解,更多的还是要从文化上、艺术上了解一个国家最深层的心理状态。吴为山表示,艺术家细腻、敏感的特质使他们笔下的世界变得非常微妙。此次展出的立陶宛风景作品是立陶宛艺术家,继承欧洲深厚文明的基础上在新时代的创造,反映了立陶宛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艺术、对伟大的自然进行重新整合的艺术结构,反映了艺术家内心独特的情感风景。同时,自然风景也是我们生活和生存的象征符号。这些作品能够激发人内心的各种各样的想象和情绪,让人感受到自然带给我们的那种温存,使我们从中发现更多的精神和内涵,启迪我们思考自然对我们的艺术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自然风景贯穿了整个立陶宛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是立陶宛艺术存在的象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启迪来源。它促使艺术家不断尝试,对自然图像进行不断思考。 “透过风景的思考”是一次以“风景”为媒的艺术邂逅,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浅尝德国浪漫主义的余晖,还能体会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厚重苍茫,了解艺术家艺术思维和创作方式的延拓。透过立陶宛艺术家笔下充满民族特色的风景作品,看他们对自然的畅想与创造,欣赏立陶宛的艺术与文化。
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文化的交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进着,多元文化形态的和平共存态势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透过立陶宛风景艺术作品展,中国观众加强了对于立陶宛人民的情感和艺术创造的了解。吴为山表示: “这对我们坚持文化自信,贯彻‘文化走出去’方针,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同时,此次展览作为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一带一路”特展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观众全面展现“一带一路”国家迥异而丰富的艺术特色的同时,也让美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构筑起连接彼此心灵的“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