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故事:真实、生动、感人
——“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观后
作者:廖开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60多个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200幅农民画作品汇集亮相于中国美术馆。“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农民画家是实现“中国梦”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们满怀激情地创作着,通过画自己的“梦”来体现中国精神,真实生动、亲切感人。在树立文化自信、守护乡愁记忆、礼敬文化传统的政策引导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艺术风貌,反映出当今中国农民画创作的水平,给人们以惊喜。

  辽宁大连宋玉华的《惬意》 ,画的是一群老人带着爱孙在海滨避暑度假的情形。他们有的在遮阳伞下观赏海景,有的举杯畅饮,好不惬意!为何如此惬意?是因为生活无忧无虑才这般。这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奔小康”的进程,也体现了人民的“获得感” 。广东龙门骆雪芳的《幸福交响曲》 ,画中一对果农夫妇在收荔枝小憩时逗耍两个爱子的情形,也让人感受到他们心中如荔枝般甜蜜的幸福温馨,这也是“获得感”的表露。在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浪潮下,各民族的节庆民俗活动更加活跃,在许多画里都有所表现。广西三江罗耘的《欢乐的侗族花炮节—— “三月三” 》 ,表现了侗族饶有情趣的民俗活动的热烈盛况。浙江秀洲朱琴华的《江南踏白船》是表现江南水乡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活动。水面大胆地运用红色,不仅具有传统刺绣艺术韵味,更烘托出这热烈红火的欢腾气氛。重庆綦江李成芝的《龙舞人欢》描绘了春节舞龙灯的情景,在金蛇狂舞中人们兴高采烈,呈现一片勃勃生机。这些画在礼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留住了我们的乡愁记忆。贵州大方赵元桥的《苗乡赛事》则表现了新的民族文体竞技活动。古老苗寨吊脚楼下江水翻腾,急流中皮划艇赛手奋力拼搏,两岸苗胞喝彩助威,朝气蓬勃,反映出人们乐观健康的生活。

  建设美好家园,赞颂美丽中国,是农民画常画的题材。湖北宜昌韩玉红的《家乡田野似花布》 ,画题就颇具诗意。河南舞阳张新亮的《家园》 ,画的是对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美丽的青山绿水在成为旅游胜地的同时形成了环境污染,孩子们主动捡拾垃圾,保护家乡青山绿水的行为让人感动。地处京杭大运河畔的邳州市,是最早的农民画乡,也是中国农民画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仅有大量汉代文化遗存,还有丰富的活态民间艺术,以画抒怀已成风气。朱成梅的《美在人间》和她丈夫邹文才的《乡土之花》画的都是当地民间美术。前者是表现民间艺人正在制作泥玩具,后者是展现染坊正在漂染晾晒蓝色印花布的场景,它们都是对民间美术的赞美,正像郭沫若的诗:“美在民间永不朽” 。还值得一提的是,邹文才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不断有佳作问世,还屡屡获奖,令人敬佩。

  俗话说“人勤春早” ,改革开放似春风吹拂开人们勤奋的心灵之花,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海金山张新英的《赶早市》和浙江秀洲杨海萍的《晨忙图》 ,都是表现农民勤劳品质的。 《赶早市》中三位农妇披星戴月,挑着自产的农副产品奔赴市场,让我们看到了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奋进的农民。后者画的是清晨雾气朦胧中蚕农们忙碌的场景,以蓝色调抒情地表达了“一天之计在于晨”的意涵。这两幅画,前者是以人物为主,后者是以景物为主,都同样表现了当今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圆梦”是当今最流行的词语,是时代的声音,农民画圆了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的“丹青梦” 。“中国梦·我的梦”在农民画中表现的很多。吉林桦甸康梅花、王咏梅的《圆梦》就是其中之一。农民脱贫后想到走出偏僻山乡,画中着重描绘了一对老夫妇在天安门前的情景。作者打破时空概念,把老人所看到的都依次表现在画面上:升国旗的卫兵、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华表及天坛和广场观光的人群,还有各族人民纵情歌舞。老两口手拉着手,老太太拄着拐杖、老爷子手拿相机,相视而笑,是那么高兴!生动真实地表现出奔小康的农民“梦想成真”的瞬间。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农民的心画,时代的镜子。展览向观众娓娓图说着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令所有看画的国人感动,也让外国友人感慨:透过观赏这些普通劳动者描绘自己生活的质朴图画,竟能了解一个真实鲜活的中国。

(廖开明  民间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