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的是女性的自我实现
——专访歌剧《林徽因》主演陈小朵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img width="400" height="351"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70505734404405766.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1705/W020170505734404405766.jpg" OLDSRC="W020170505734404405766.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歌剧《林徽因》剧照</font></p>
<p>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林徽因的诗《莲灯》以咏叹调唱出来,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充满“新月派”的朦胧婉约。唱到“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波澜壮阔,唱到“明暗自成它内心的秘奥” ,微茫邈远,唱到“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坚贞决绝,余音回荡。这支咏叹调的MV,以一帧若隐若现的梁思成手绘佛光寺建筑图纸为画面背景,更令观者对歌中之诗、诗中之人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联想。咏叹调《莲灯》出自歌剧《林徽因》 。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出品,金培达作曲、田沁鑫任总导演、领衔主演陈小朵任剧目执行人,将在5月15日首演的这部作品,将和观众一起探索,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林徽因不断被时代记起。</p>
<p><strong> 重写情怀 </strong></p>
<p> 女高音歌唱家、林徽因的扮演者陈小朵回忆,十几岁时读诗,从泰戈尔读到徐志摩,进而初识林徽因。对林徽因的偏爱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情怀” 。她最初为林徽因清秀的面容及其背后的故事所吸引,“一个16岁的姑娘,理性地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换了是我们,处在她那个年纪,很可能对爱情的向往远远大于理性思考的能力,我当时就觉得她非常不平凡。 ”读林徽因的诗,更令陈小朵震撼,“我们把林徽因的《莲灯》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写成咏叹调,一首表达她内心的坚定信念,一首书写她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这些诗的格局气象,远远超过当时一些囿于婚姻家庭题材的女性作家。 ”进一步深入了解,林徽因还是一个有风骨的知识分子,她是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她在事业上的追求不亚于任何男性。</p>
<p>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中国未来建筑业的大师,你们是中国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希望,中国建筑艺术的血脉将会在你们手中延续,你们要为它付出所有的努力,有时候也要为捍卫它的尊严而呐喊。 ”这是歌剧中林徽因的一段独白,她对中国建筑领域的贡献,是作品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曾为没能保护古城墙而伤心失望,这是人文主义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无奈,一个学者的高瞻远瞩在当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但我们站在今天回望,有关部门保护古建筑的很多措施,都在践行着那一代建筑家的遗愿,也印证了他们当年的担忧是对的。 ”陈小朵说,创演这部作品,更多表现的是居于爱情、婚姻、家庭之上的作为知识分子的林徽因,为了还原梁、林二人在古建筑领域工作的真实情景,主创人员前往佛光寺、隆兴寺、应县木塔,追随梁、林当年的足迹,邀请专家沿途讲述建筑的特征、测绘的方法等专业知识,使用皮尺、竹竿,亲力亲为体会古建筑研究的种种细节。 “我们买了很多古建筑相关的书,包括《营造法式》这本点燃梁、林心中整理古建筑资料之火的‘天书’ ,还有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我们在台词里把佛光寺的真实数据报了出来,为了给观众以生动的代入感。 ”</p>
<p> 多年来,文学影视作品触及林徽因,多对她的爱情故事津津乐道,“她确实非常有吸引力,我想这源于她的内心有自己的坚持,她忠诚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歌剧《林徽因》把主人公在学术道路上的成就作为表现的制高点,他们坚信,这样的震撼更深刻。“戏剧应该给人带来更深刻的思考,而不是流于通俗,博大家一笑,剧中动人的情怀,来自于一个人的自我追索,这或许是最动人的,远远超过小情小爱。 ”陈小朵说。</p>
<p><strong> 活在当代 </strong></p>
<p> 《卡门》 《茶花女》 ,西方歌剧塑造了很多命运跌宕、大开大合的女性形象,在陈小朵看来,林徽因的生命不乏跌宕,这种跌宕不在外表,而在她的内心,“进入这个心理空间,她的抉择、坚持、骄傲,她的个性的真实、内心的转变,非常适合歌剧体裁来表现。 ”</p>
<p> “我希望林徽因能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中。 ”陈小朵始终在思考两个命题——歌剧在中国、歌剧在当代。怎样让歌剧和国家、时代联动?她意识到,林徽因在当代依然光芒不减,人们对有风骨的知识分子依然充满崇敬和向往,“我们追寻的不是上个世纪的旷世遗音,而是这个时代的心灵共鸣,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应该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是囿于家庭、爱人、眼下工作,还是把女性的自我实现作为远大的目标,这样的思辨贯穿了全剧。 ”</p>
<p> 为了能让更多观众参与到这场思辨中,歌剧《林徽因》糅合了多种艺术体裁和风格,包括话剧的思想性和形体表现力、音乐剧的亲切感等,同时坚守并尝试进一步发挥歌剧本身的优势,如戏剧张力、强烈的情感表达,四首主要咏叹调难度相当大,陈小朵笑称其为“扶墙吐血咏叹调” ,在宣叙调旋律和汉语言发音的缝合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从第一部歌剧在意大利诞生,每个时代,这种艺术形式的更迭都会有新的吸收、都是功能性的扩大。 ”陈小朵认为,兼容、多边,是中国歌剧的未来道路,“歌剧到了法国,融合了舞蹈元素;到了德国,增加了思辨色彩;作为舶来艺术,它如果不和中国的人文积淀相联系,受众就会越来越少,一些作品可能演十几场就结束了,我们希望《林徽因》一直演下去。 ”</p>
<p> “演不动” ,一直是歌剧的一个痛点。“太贵了,太重了” ,通常一场歌剧的演员、乐队、服化道工作人员加起来有一二百人,演出相当不易,巡演更难实现,歌剧《林徽因》对于这些困难有所应对,以人物的丰富表达代替豪华场面,以电声手段部分代替现场伴奏等,在一个月前的校园巡演中大受欢迎。“有人认为歌剧必须现场乐队伴奏、不扩声,我们很认同,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它,需要根据具体条件来调整。 ”</p>
<p><strong> 由心生发 </strong></p>
<p> “有一场戏是爬梯子,林徽因要站在梯子最上面说台词、唱歌,梯子是木质的,晃晃悠悠,我本来是恐高的,排练的时候觉得很吓人,但是演起来就没有恐惧了,进入了情境就忘了害怕。 ”谈到扮演林徽因的心得,陈小朵表示,这种不惧来自心中强烈的信念感,“你在这个情境中,你就是这个人物。 ”</p>
<p> 曾以歌剧《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一角获得第26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陈小朵感觉到,扮演林徽因,是一重新的境界。“以前塑造的角色离我比较遥远,为了演好,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林徽因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是多年来的一桩夙愿。 ”陈小朵透露,歌剧《林徽因》的剧本创作,摆脱了以往的流水线模式,是以编剧为主,从不同主创角度提供创意,她作为主演,也参与了编创,“剧本写了三年,不知道改了多少稿,我们觉得它还应该更好,不断跳进跳出地审视自己。 ”“这是我准备最充分的一部作品,人物是由心生发出来、水到渠成的,很多反应是下意识的直觉,反观我以往的人物塑造,确实没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有待提高。 ”陈小朵说,真正好的艺术,源于长时间的浸润,是时光的积累,是无形之中下的功夫,让种种表达从身体中生长出来。</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