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催生的喜剧小品度过了“而立之年”以后,一度陷入作品质量欠佳、观众差评不断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小品演员更新换代一时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作品创新乏力,年年靠玩弄语言技巧重复贫嘴搞笑的套路,伤了观众胃口。特别是近几年各种媒介不断推出的打着喜剧旗号的搞笑节目,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喜剧小品创作,那些脱离现实生活,搜奇猎艳、胡编乱造,以悬浮式、碎片化的滑稽表演,给观众以感官刺激的所谓喜剧小品,虽然“笑果”爆棚,却少有情怀感悟。严格说,此类红极一时的所谓喜剧节目,不能作为衡量喜剧小品的标准,更不值得春晚喜剧小品创作效仿和模拟。
丁酉年央视春晚的受关注度明显回暖,其中语言类节目整体表现不俗,对本届春晚的成功起到了支撑性作用。其中,喜剧小品创作关注现实、从生活出发,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和追求。当然,以更高的标准衡量,今年春晚的喜剧小品也并非尽善尽美,从创造和创新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憾与不足:一是缺少让人惊喜的扛鼎之作。表现家庭伦理和家国情怀的作品比例过高,难免显得题材雷同,新意不足。二是过分追求作品里的语言“包袱” ,忽略了对喜剧人物典型性格的刻画。不难看出今年央视春晚小品创作在语言上下了很大工夫,有的作品甚至通篇使用网络语言,
可观众却反应平淡。喜剧艺术,语言“包袱”引发笑声,都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那些在网络流传甚广的语言,基本失去了“意料之外”的接受效果。三是在喜剧小品样式上创新不够。一台春晚同时使用的喜剧小品应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才能够不断保持和强化观众的欣赏兴趣。可以尝试根据不同演员的表现能力和风格,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打造出幽默小品、滑稽小品、哑剧小品、歌舞小品、戏曲小品等不同风格的喜剧表现形态,多彩纷呈、高潮迭起来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
春晚喜剧小品创作要跨越高原、攀登高峰,应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理念,在“创造、创新”“转化、发展”上多下功夫。精心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作品,春晚喜剧小品一定还会成为全国人民新春佳节离不开、放不下、回味无穷的精神大餐。
崔 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