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辉
“三只梅花鹿虚实错落富有节奏感的身形,让我们在与它们的目光对视中,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人与动物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我们实在无法回避那警觉不安窥望的眼神。 ” 2015年,孙建辉的摄影作品《窥望》入选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质收藏作品,专家如此点评道。
孙建辉作为年轻的摄影人参加了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讲话使他感触很深。他说:“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短平快的创作越来越多,大同小异的作品也是到处泛滥。听了这次讲话后,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创作,作品要有灵魂,要有思想深度,在以后的创作中不能一蹴而就,要认真扎实地创作出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
作为青年摄影家,在孙建辉看来,艺术创作就是要努力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让读者产生共鸣,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走心” 。“我的创作灵感大都来源于生活,我喜欢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题材。每个地方都会有每个地方的生活特点,或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模式,用相机将这些生活轨迹细致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地方历史。在创作过程中切入点不要过大,假大空、不落地的东西大多无法打动人心。 ”孙建辉以他正在创作的作品《城墙根》为例,“这部作品我准备用10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完成,现在已创作4个月,拍了近2万张片子。我的这个拍摄项目主要是关注河南郑州城墙根的一个棚户区拆迁,在拍摄过程中我没有去猎奇,也没有矫揉造作,我要做的只是认真了解区域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然后用影像将他们记录下来,记录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他们的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方式。相信若干年后,我的每一幅作品都将会承载一个城墙根的故事。 ”
作为体制外的艺术家,创作中难免遇到不少困难。“我们有创作的热情,但有些拍摄项目不得不在纠结中放弃。摄影这个艺术门类可能和其他艺术门类有一定的区别,想要系统地去完成一个拍摄项目,资金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孙建辉说,有太多的自由摄影人有好的作品,但都无法传递出去。摄影作品无论是记录历史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比如说1958年大饥荒,如果你滔滔不绝地给别人讲这段历史,他们只能像听故事一样,但如果你呈献的是影像资料,那就是用语言无法来代替的信息传递,也能最快速地打动人心。“希望文联等机构有机会多为体制外的摄影人提供一些实质性的资助,让我们也能得到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能够展翅翱翔! ”孙建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