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民:孜孜于学问 兢兢于艺术
栏目:追怀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苏民生活照

  8月28日凌晨4时,北京人艺原副院长,著名表演、导演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苏民在睡梦中安然辞世,距离他的九十岁寿辰只差一天。对于父亲的去世,濮存昕很平静,“父亲去世前那晚,我们还在一起吃了饭,父亲喝了汤。他走的时候很安详,就像是累了一辈子该休息了,可以说是善始善终,这也是一个人很大的福气。 ”

  演员、导演苏民

  苏民原名濮思洵,字苏民。1926年8月29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溧水。之所以取名苏民,一方面是纪念自己的出身,不忘其为江苏子民,一方面要效仿“三苏” ,希望在道德文章上追赶他们。以字行世,则是为了革命事业。

苏民在《雷雨》中饰演周萍

  苏民194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苏民就致力于进步的戏剧活动。1942年读高中时和同学积极组织沙龙剧团,自制布景,演出田汉的《湖上悲剧》等独幕剧,成为他在青年时期戏剧生活的开端。1944年至1946年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曾与同学一起举办个人画展,成绩斐然。1946年在北平地下党领导下的祖国剧团工作,曾在郭沫若的《虎符》中饰演信陵君,在《嫦娥》中担任过舞美设计等。1948年参加华北大学文工二团,任演员队副队长。在秧歌剧《喜临门》中饰演解放军战士大栓,在话剧《把眼光放远点》中饰演大伯。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中饰演宋教授,获很高评价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1950年初至1952年夏,他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参加排演了《人民的意志》和《这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等。

  1952年6月12日,苏民成为新成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名演员,自此开始了他在北京人艺超过一个甲子的艺术人生。他以出色的演技,成功塑造了数十个不同性格、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青春之歌》中的丁辉、 《雷雨》中的周萍、 《蔡文姬》中的周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葛洛莫夫、 《胆剑篇》中的范蠡等众多角色成为他的舞台代表作。他善用洗炼的外部创作,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台词处理上更有其独到之处,他声音洪亮,音色动人,节奏明快,具有很鲜明的表现力,是几代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1956年至1958年,苏民被剧院保送到中央戏剧学院,在苏联专家古里耶夫主持的导演师资进修班深造,潜心学习导演艺术。1964年, 38岁的苏民成为北京人艺继焦菊隐、欧阳山尊、梅阡、夏淳之后的第二代导演。在他的导演生涯中,先后导演了40多部古今中外剧目,如《红色火车头》 《王昭君》 《阵痛的时刻》 《李白》 《天之骄子》等。其中《女教师》获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三等奖;《阵痛的时刻》获北京市优秀剧目演出三等奖; 《李白》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大奖和文华导演奖等五个单项奖; 《天之骄子》获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和北京市金菊花奖。

苏民在《蔡文姬》中饰演周近

  戏剧教育家、理论家苏民

  苏民曾经郑重其事地表示:“与其说我是导演,不如说我是演员;与其说我是演员,不如说我是教师。 ”

  从1958年起,北京人艺共举办六届演员训练班,苏民担任历届教学和行政负责人。之后人艺与中戏合办表演本科班,他在1987届和2004届都担任了教学工作。他主持招生、授课、导演教学和毕业剧目,为北京人艺培养后备人才、充实新鲜血液、壮大演员队伍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他担任教师数十载,可谓桃李满园。一个又一个梅花奖、飞天奖获得者出现在他的学生当中。从任宝贤、修宗迪、吴桂岭、韩善续等这些1958年的第一届表演训练班的学员,到中戏87班的何冰、胡军、龚丽君、陈小艺、徐帆等演员,苏民为中国话剧事业培养了诸多人才。不仅在教学实践方面,苏民为北京人艺探索总结出的院团自己办班培养艺术表演人才的宝贵经验,也成为这座艺术殿堂的宝贵财富。

  在担任兼职教授,与中戏教授们共同主持教学任务时,他把多年来人艺办班经验与中戏理论教学经验有机结合,提出了“三环整体教学思想” 。强调将艺术创作当作一个整体,还要把表演技巧、生活积累和思想文化修养当作艺术创作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苏民不仅在表演、导演和教学上辛勤耕耘,在戏剧理论建设上也成果卓著。他将焦菊隐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继承,他为北京人艺一直坚持至今的理论研究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曾担任剧院理论研究室主任,主编《蔡文姬》 《雷雨》 《茶馆》的舞台艺术集和《攻坚集》 《焦菊隐戏剧散论》等十余本理论书籍,与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合作撰写了长达16万字的《论焦菊隐导演学派》并获文化部理论著作奖。先后在报刊发表论文、报告文学、艺术杂记、教学体会等文章数十篇约10万多字。其中包括《忆焦菊隐导演〈蔡文姬〉 》 《朗诵杂记》 《关于观察生活练习和教学体会》 《关于教学设想》等。这些专著和杂谈在戏剧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他的人物诗集《戏外余兴集》则总结了北京人艺诸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人物特点,诗作诙谐传神,其中更是寄予了他对同事们数十载的情谊。

苏民在《青春之歌》中饰演丁辉

  学者型艺术家苏民

  除了艺术创作,苏民还肩负着剧院的行政领导职责。他曾任导演办公室副主任,其后担任剧院副院长工作十余年之久。同时长期为焦菊隐和梅阡做副导演,在这些工作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热情,直至1998年离休。离休后,苏民仍然在为这座剧院的艺术传承和话剧艺术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2011年,已过耋耄的苏民重排《蔡文姬》 ,他谦虚地表示,是站在“大师”的肩上排练,保留剧目的不断上演就是对剧院经典剧目的传承。

  他是当之无愧的学者型艺术家。集表演、导演、教学、理论研究于一身,深通古文、诗词,擅长书法。少年苏民曾两次成为父亲“私塾”式的学生。苏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出生时父亲已经48岁了,都说“老父疼幼子” ,但在苏民的记忆里,父亲始终是个“厉害得不得了的人” ,苏民经常是“白天上学,晚上跟着父亲念书。 《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是每天的功课” 。苏民说,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对古文和诗词的爱好,就是父亲给打下的基础。苏民的嗓子好,又非常用功地练习朗诵,在上世纪50年代,他的朗诵已经非常有名,不但经常在各种朗诵会上表演,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他的朗诵节目。苏民还钟情于书画,晚年的苏民独钟隶书,同样喜欢隶书的濮存昕认为,书法反映着个人性情,“就比如我父亲,他比较工整,他讲究理法,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地去做事。 ”濮存昕就是在小学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的。

  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文化部授予苏民“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称号。2015年10月,他获中国文联、中国剧协颁发的“终身成就戏剧艺术家” 。1998年离休后,他仍十分关心剧院艺术生产和艺术建设。2003年被聘为人艺筹建博物馆的顾问,提出“客观、公允、求是”的馆训,参与讨论和撰写建馆大纲并做了大量的实施工作。

苏民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饰演葛洛莫夫

  父亲苏民

  在外育人,在家授业。苏民与濮存昕父子两代人所谱写的舞台佳话至今仍然被人艺人和观众们所津津乐道。回到家中父子俩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人艺和戏剧表演。父子两人一导演一主演合作创作的话剧《李白》更成为了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

  “我不会跟濮存昕讲你该如何做如何做。路,是得自己走的。我的态度是,你争气不争气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认真干事情、好好学习,不吝惜自己的力气,这就对了。 ”不止一次有人问苏民是怎么培养濮存昕的,他最喜欢的回答是,“学好啊。‘学好’这两个字,那得自己琢磨。生活里面,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从来没有刻意告诉儿子应该怎样做,是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

  苏民和老伴都是1946年入党,对钱、对物质的东西看得很淡。“你看看我家的摆设,都是实用品。我们平时很少逛商店,想买什么东西了,买完了就回来。物质生活永远没有穷尽的呀,想要太多东西,叫欲壑难填啊,填是填不满的。 ”苏民的家风传承、生活态度、言谈举止是给后辈留下的宝贵财富,祖上更是传下来一枚印章,上刻“清白吏子孙” 。

  苏民曾说,他一生中有几个不能忘情的东西:“不能忘情书画,我是学这个的;不能忘情戏剧,我是干这个的;不能忘情旧交,既能定交,就是知心的朋友;不能忘情山水,可惜看得太少。 ”这种文人风骨也体现在剧作家郭启宏对苏民的总结上:“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有社会责任心,无投机取巧意,能孜孜于学问,惟兢兢于艺术。 ”

苏民导演、濮存昕主演的话剧《李白》剧照

    忆故

为艺术劳心劳力的苏老

岳美缇  张静娴(上海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

  1995年初,苏民先生应邀来到上海,为上海昆剧团排演昆剧《司马相如》 。犹记当时,苏导坚持住在剧团,在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卧室兼工作室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只沙发,一个半月时间,苏导从无怨言。时至今日,我们还清晰记得当时年逾古稀的苏老,为戏中场景睡不安、吃不香的严谨工作态度、旺盛创作热情。

  昆剧《司马相如》能成为上海昆剧团最经典的作品之一,离不开苏老的付出与辛劳。惊悉苏导离世,不胜唏嘘。

  先生的认真、严谨,为艺术劳心劳力、不计个人得失,无一不镌刻在我们记忆中,他对艺术的热爱,将时刻鼓舞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苏民在《胆剑篇》中饰演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