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在已有的周恩来题材的影视剧中,《海棠依旧》的篇幅最长,历史内容也最为丰厚。与常见的编年体式重大题材传记片不同,该剧不是以正面表现周恩来身处其中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他的历史功绩为主要视点来构造故事,而是以西花厅为叙事的出发点和连接点,把镜头对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用周恩来的情感波澜带出新中国的历史风云,围绕刻画周恩来性格设置戏剧冲突,在层层推进的情感波澜中去精彩揭示周恩来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的担当精神和非凡智慧,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对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并引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内在联系的深刻领悟。视察灾区时领唱《我们走在大路上》 ,为保护陈毅、谭震林等人怒斥造反派,在乒乓外交中幽默地与科恩对话等,都做到了以人带事,用对周恩来伟大人格魅力的揭示去照亮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塑造周恩来的艺术形象,表现他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风范,当然离不开对他活动于其间并作用于其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写,离不开对他所处时代的真实历史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对他与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关系的描写。 《海棠依旧》依据“大事不虚”的创作原则,开篇从北平解放、国共谈判破裂说起,通过对开国大典、粉碎蒋介石集团和美国特务的系列暗杀破坏阴谋、抗美援朝、万隆会议、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直至“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述,浓墨重彩地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氛围,细腻准确地展现了周恩来作为总理运筹帷幄、处变不惊、化险为夷、克敌制胜的高超政治智慧、领导艺术和斗争策略,使《海棠依旧》具备了伟人传记故事片应有的史诗品格和大气格局。
杨胜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
周总理的一生,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这源自他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他把对人民的情感转化成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海棠依旧》抓住了人物这一本质特征,扣住周恩来与人民的关系进行刻画。剧中,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率团赴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回来后,他最惋惜的是美蒋特务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使十多名随团同志遇难,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慰问遇难同志亲属,并拿出自己的工资作抚恤金。这部剧除了用河北农村调研和地震救灾等大戏来表现周恩来的人民情怀以外,还注重用细节刻画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比如,周恩来看大庆工人家属剧团来北京演出后,高兴地向邓颖超讲述剧团和演出的情况。这个细节看似平淡,实则寓意深远。中国的工人、农民都装在这位人民总理心中,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会让这位人民总理高兴!
丁振海(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海棠依旧》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是审美意境的营造。片名“海棠依旧”别具一格,充满着诗情画意。提到意境,一般总与诗画联系起来,其实叙事作品也应重视意境的创造。美学大师王国维不仅把“意境”作为品评诗歌的基本标准,也作为评价叙事文学的美学标准。他认为,“元剧最佳之处……有意境而已矣” 。众所周知,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契诃夫笔下的“樱桃园” ,都是审美意境的天才创造。 《海棠依旧》体现了编导演的美学自觉。一部电视剧从头至尾把西花厅海棠树作为诗意的象征。剧情刚展开,周恩来和邓颖超就在海棠树下吟诵苏轼《海棠》诗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既象征着他们的永恒爱情,更体现了共和国初期的欣欣向荣和朝气蓬勃。而在“文革”风雨的袭击下,海棠树花自飘零,周恩来在病中看落英缤纷的海棠时,给人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联想。斯人离去,邓颖超在风雪中独自徘徊庭院树下,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