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预展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
请来“文二代”
现场“找茬儿”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王雨檬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展览现场,四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胡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从左至右)身着长衫站在北大红楼前

  5月24日,文史俊彦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沈从文,美术大家徐悲鸿、齐白石,音乐巨匠聂耳、冼星海,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学者伉俪梁思成与林徽因等35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蜡像馆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预展,徐悲鸿、古元、潘天寿等人的家属作为首批观众与“亲属”见面。

  不同于商业蜡像馆展陈的单一娱乐性,国博从2012年精心筹备至今的这场展览利用19个原景重现的场景突出了“有情节有故事”的展陈特点。一进展厅就能看见4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胡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身着长衫站在北大红楼前;“林徽因”一身白色的旗袍温婉地坐在“梁思成”身旁;“齐白石”与“徐悲鸿”一前一后站在齐白石故居门前,原景重现了徐悲鸿三请齐白石担任国立艺专教授,终得白石老人同意的画坛佳话,徐悲鸿蜡像眼中喜极而泣的泪光仿佛把观众带回了遥远的年代;“古元”坐在窑洞土炕上画速写的场景,则让大家重温其在延安时的创作经历。

  此外,展览还运用声、光、电、立体影像等手法巧妙地烘托历史氛围。围着围巾、拎着小皮箱站在月台上的“朱自清”注视着铁道另一侧影像中父亲的背影;聂耳、冼星海、田汉“三人”在钢琴前的合作曲目恰好是喇叭内播放出的音乐《黄河大合唱》 。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强调了这种有强烈带入感的原景重现正是国博蜡像馆的展陈特色,他认为,蜡像艺术不仅要像,更要艺术化,不能简单地复刻肖像,而应把作品背后的故事穿插在一起,打破人物形象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和时空关系。同时,他表示将来还要结合国博的馆藏优势,将钱钟书、老舍等文化名人的手稿同置于展览中,更加全面地呈现历史。

  展厅内,每一个场景前都设有醒目的“禁止触摸”标识,不远处也有工作人员在一旁监督,谨防观众在与蜡像亲密合影时发生触碰。陈履生表示,为了保护蜡像,展厅内安排了将近20个工作人员进行定点巡逻监督。“世界各国蜡像馆的人为损坏都是难免的,但是我们会把这种损坏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花费5年时间进行筹备,就是要在最佳参观路线、最大参观承载量等问题上进行预案分析。 ”

  此外,徐悲鸿、潘天寿、古元等人的后代在展览现场“玩儿”起了“找茬儿” ,为蜡像作品提出了最权威的修改意见。当古元的后代提出古元先生在延安时并未戴领章后,领章被迅速拿掉;潘公凯指出“潘天寿”的后脑勺“有点大了” ;老舍的后人则看出“老舍”脚上的毛病:“他没那么时髦,皮鞋应该换成布鞋。 ”当然,展览也得到了家属的认可,徐悲鸿之子徐庆平看到齐白石故居的场景后,随即表示蜡像的状态十分符合当时的情景:“这个院子我常去。每年,父亲种的桃子成熟了,我跟母亲都要亲自登门,请齐白石老人到家里做客,一起摘桃子。 ”

  陈履生谈到,请这些“文二代”来挑毛病,就是为了做到更加严谨,展览正式面向观众开放前还会根据家属的意见再进行一些调整。“家属是最有发言权的,一般人根本无法提出这么精确的修改意见,就像所有的影像资料中,没有人会刻意记载后脑勺的样子。 ”预展之后,“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将于近期与公众见面,具体时间尚未敲定;此后,蜡像馆将成为国博最后一个常设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