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八闽首府,史称闽都。所谓闽都文化,即以福州为中心的福建东部沿海一带的文化。据史记载,两千多年以来,福州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闽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十分耀眼的奇葩。因此,它也成为我国历代文化学者——尤其是闽籍通硕大儒们研究的重要命题,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文化成果。
我生在燕赵大地,学习、工作在北京,换句话说,我是一个听不懂福州话的域外作家兼编剧,按常理是没有资格妄谈闽都文化的。或许福州的朋友们知道,早在十多年以前我曾经写过两部作品:其一是反映福州船政文化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 ;其二是反映生于福州连江的菲律宾侨商、慈善家黄如论先生的传记《我心目中的黄如论》 ,希望我对闽都文化谈点意见。我历经深思,遂决定以域外作家、编剧的视角,谈一谈我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向闽都文化学习的。
一、灵动的山川大地孕育了代代人杰
我作为以写作史传文学为主的作家,是笃信人杰地灵这句话的。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也告诉我,只有不同风貌且具有灵动的山川大地,才能孕育一代又一代不同个性的伟大的历史巨人。因此,当我接到写作大型电视连续剧《船政风云》和《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的任务之后,遂沿着传主曾经走过的高山、大海,默默地体味着他们的人生以及创业的不易。当我驻足在波涛汹涌的东海边,久久眺望着大海中那尊美丽的妈祖雕像,我似乎明白了这就是生于斯、长于斯且又永远承载着妈祖精神的人民。事后,我暗自发问:这难道不就是闽都文化的精神源泉吗?当我登上太姆山的高峰,手摸着那坚挺的直插云天且胜似人间所有阳具的高大石柱,遂又禁不住地发出喟叹:这就是福建人民永不屈服的伟大个性的象征!当我再站在太姆山之巅,俯视脚下那难以驯服的东海,只见一波接一波的大浪无情地撞击着太姆山,不仅发出震耳欲聋的隆隆响声,而且还在海山交界处生成层层叠叠、绚丽多彩的雪浪花。我沉思良顷,有些激动地向同行的文友说道:我找到了多姿多彩且又绵延不息的闽都文化的真谛了!
接着,同行的文友就此话题议论起来,尤其是说到闽都文化孕育了历代名人的时候,福州的文化领导如数家珍地讲出了朱熹、黄榦、林则徐、沈葆桢、林纾、严复、林旭、林觉民、郑振铎、陈景润、冰心……再看看陪同的闽籍朋友那自豪的面色,你就越发感到闽都文化是何等的伟大啊!
作家在孕育创作之前,必须了解生养传主的地域文化。但是,真正动笔进入创作的时候,还必须捕捉到所写传主统领全剧的灵魂。否则,所写剧作就是一堆没有思想价值的故事。我记得在写《船政风云》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在为寻找剧魂一筹莫展。为了帮我驱愁散心,时任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张作兴同志提出去鼓山品茶聊天。
鼓山,是中国佛家的名山。我在写大型史诗连续剧《辛亥革命》的时候,就知道国学大师章太炎为研究佛学,曾向清末政府提出公派去印度或泰国。可他得到的答复却是:研究佛学用不着像当年唐僧那样去印度,你去福州的鼓山好了。事后又知:曾连任中国佛教学会七任会长的圆瑛法师就在鼓山涌泉寺出家、受戒。据说弘一法师赴南普陀出家路经福州的时候,也曾赞叹过鼓山有着不可言传的佛家灵气。
我十分喜欢具有佛家灵气的鼓山。当我坐在涌泉寺门前,无声地品着用松树干枝煮开的泉水冲泡的茶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右石壁上刻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寓意。我无意之间前方一看,奔腾咆哮的马江之水向着东海流淌,我默默地看着、看着,突然马江之上变成了火海,点点的渔帆渐渐化做了中法马江之战的悲壮的战场……当同伴把我从幻觉中唤醒之后,我声音很是低沉地说:
“谢谢鼓山的灵气,帮我找到了《船政风云》的剧魂! ”
“快把剧魂告诉我们吧! ”
“ 《船政风云》的剧魂是闽都人民——自然包括船政学堂的师生坚决反抗法国侵略者的爱国精神! ”
事后追论,这不仅是《船政风云》的剧魂,也是闽都文化最重要的灵魂。同时,我还真正意识到:唯有福建这灵动的山川大地,才能孕育一代又一代闽都人杰。
二、敢领风气之先的闽都文化
为创作《船政风云》 ,我用心研究了林则徐和沈葆桢这两位历史人物。世人皆知: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禁烟的民族英雄。可是今人——尤其是青年少有人知道:他是腐朽、没落、闭关锁国的清朝末年“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为了寻求富国之道,组织翻译英国的《世界地理大全》 ,并亲自审编为《四洲志》 。当他感到无法完成这一宏愿时,遂又把《四洲志》交给了可以信任的晚辈魏源,并叮嘱这是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不负林则徐的托付,终于完成了一代名著《海国图志》 。
林则徐为了实现强军之梦,曾在湘江的船上与左宗棠彻夜长谈。自然,他也曾为此谆谆教导自己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事后证明,他留下的革命种子在福州发芽、开花、结果。请看:左宗棠供职闽浙总督期间,他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创办设在福州马尾的船政学堂。不久,他接到了调任陕甘总督的所谓圣命,遂立即奏请皇帝任命沈葆桢出任一品船政大臣,继续接办船政学堂。自此以后,经沈葆桢数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福州马尾创建了我国第一支海军。其中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均是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高才生。接着,沈葆桢率领以船政学堂的学生为骨干的部队入台,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宝岛台湾的罪行,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时至今天,台湾的人民——尤其是学者还在研究沈葆桢保卫台湾以及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多年之后,不少船政学堂的学生又升任北洋水师的海军将佐,并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甲午大海战。由于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等的惧日无能,使得我国第一批海军将佐壮怀激烈地葬身大海中。这就是烈士用鲜血书写的闽都文化中的船政文化!
列强们的坚船利炮不仅叩开了我们的国门,而且也唤醒了四万万同胞的救国之心!随着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不少英雄的福州儿女又变成了弄潮儿。请看: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严复投笔从戎,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的学术著作,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大家;在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之中,福州人民献出了“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墓中,葬埋着林觉民、方声洞等福州人民最忠诚的儿子;在席卷全国的“五四运动”大潮中,福州还走出了郑振铎、冰心、林徽因等先进的学者和文学家;就说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八闽大地不仅杀出了一条“血路” ,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而且还在思想界、文化界出现了具有全国影响的不同派别的理论家、文艺家、诗人等等。总之,这不仅是福州人民的骄傲和光荣,而且也是敢领风气之先的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借着期刊《闽都文化》发点感慨
《闽都文化》是典型的地域文化期刊。我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刊物,讲述着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其中有关戏曲、民歌、民俗等内容分外吸引读者,这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西方现代文艺的涌进,神州大地无处不是震耳欲聋的卡拉ok声,还有那些不堪入目的色情表演,而儿时喜闻乐见、被讥为“土得掉了渣”的民俗文艺不见了。至于像《闽都文化》这种地域性的文化刊物也渐渐消失了。原因是简单的,这类刊物赔钱。闽都文化界是幸福的,有侨商、慈善家黄如论先生捐钱办《闽都文化》 。其他没有愿意捐钱办这类刊物的地方怎么办呢?我思之良久,依然是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的主管部门会有办法的。我是一个域外的作家谈“闽都文化” ,偏颇甚至错误是难免的,敬请闽都的专家和域外的朋友批评。
(王朝柱 中共党史军史专家、著名影视编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