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研究的深化与播扬刍议
作者:曾镇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闽都文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希望能聚焦在各个历史时代对形成、丰富和发展“闽都文化”有卓特贡献的代表性、标志性人物身上,集中在研究这些人的文化思维成果和文化创造实践上。在这方面,作为随笔型文化期刊的《闽都文化》 ,在组织、确定每一期的专题或主题时,已经有所体现,如纪念林则徐专题、严复和严氏家族专题、沈葆桢和船政文化专题等,虽然限于文体与篇幅,不能像积学厚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专著那样深入和周到,但也昭示着编辑者看重历史文化人物的识力和播扬闽都文化的践行意愿。

  但如果从闽都文化研究的总体拓深格局而论,在突出、聚焦历史文化人物研究方面,仅此就显得有些不够了。 《闽都文化概论》重在概观,书中虽点到多如繁星的人物,却隐没在章、节标题之后,难以按书索骥。三坊七巷丛书重在地望,各书虽多涉居于此地的名人望族,但记叙过于分散,故居繁复,人物须眉难现、謦欬杳闻。史之骨骼在“纪” ,史之血肉在“传” ,文化史、文化形态的研究,因其研究对象的人文气、人生性,自然更应该着重于人。

  闽都文化的生成、发展、播扬、革新,是一个接续奋斗、代有传承的历史过程。“江山代有才人出” ,着眼于不同世代的文化代表、标志性人物的研究,由点而线,可见出文化传承的沿革源流;由线而面,可见出文化播扬的浸润幅度。文化之演进,如大江之行,回旋起伏,变化万端,激浊扬清,终归于进步。用这种流动不息、变动不居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更可见出透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代表人物的意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以观文化史上的各种人物,不亦宜乎。一部文化史即是心灵史,也即是众生相。言人人殊,百家争鸣,万籁呼应,是恒调;相个个异,不拘一格,开众妙之门,是常态。

    (曾镇南 著名文艺评论家、 《文学评论》原副主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