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点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董占顺授课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授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河为学员授课

  主题阐释更明晰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策展人被誉为视觉艺术领域的幕后灵魂,扮演着二次创作与推动文艺作品走出去的重要角色。经学员调研和社会调研,中国文联系统的策展机构负责人和骨干约需5 - 6年可以轮训一次。

  为进一步加强策展二期对“中华文化走出去”主题的阐释,此次研修班课程设置将跨文化传播理论与文联、文化部的外事工作实践相结合,既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两位传播学教授的精彩讲座,又结合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董占顺和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的文化外交实践经验,学员感觉课程“有内容” ,“干货多” ,“原本以为枯燥的模块竟然趣味横生” 。

  课程体系更科学

  为进一步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办好此次研修班,研修院专门成立了策展人课题组。课题组在2014年对包括中国、美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家的76位策展人充分调研和访谈并出版《中美策展人访谈录》之后,又向业界专家、合作导师和准学员做了详尽调研,对策展二期课程做了近10次专题讨论和研究。

  整个研修班课程分为四个模块,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二是跨文化传播,三是策展能力培养,四是策展实践。课程也依据此模块顺序展开,在教学形式上进一步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和对比性,培训不再是“简单的一个个讲座的堆砌” ,而是有着相互课程逻辑、符合学习规律的培训。不仅有我国策展领域一线的、最顶尖的国际策展人担纲导师,传经送宝,还安排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各类机构的馆长、艺术总监、策展人与学员面对面交流;不仅从理论上诠释了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路径,还以大量海外策展的实际案例逐一分析成败得失;不仅有专家在课上讲授知识和经验、在课下微信群答疑解惑推动教学相长,还通过“学员讲坛”实现零距离探讨促进学学相长;不仅全身心“学” ,还通过策展作业让学员学习期间动手“做” 。

  在培训效果调研中,学员对班级组织、导师课程等都给予了积极评价。学员、大连市文联组联部副主任陈锦说,“此次培训课程设计合理、高效,选派的授课老师层次很高。这次培训是知识的储备,是修养的积累,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节点” ;学员、国石(北京)网络有限公司总监田予冬说,“20多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课程安排得非常充实,去北京各大博物馆的参观交流也非常必要,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通过与顶尖艺术机构与策展人的交流学习,对艺术的理解、对展览的理解、对策展细节的把握都获得了空前的提高” ;学员、中国民协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助理倪俊杰说,“这是我参加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培训学习班,从规格来说可以说是高规格高标准,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有文化部的专家领导,有大学院校的教授,还有艺术馆的专家领导,培训的内容有跨文化传播、策展能力培养、策展实践机构驻留。非常新颖而又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就像一次策展一样,从知识到理论、从理论到案例、从案例到实践,中间还有很多交流互动、学员讲坛等,循序渐进地围绕主题按计划顺利展开,每位学员对策展、策展人的概念和性质从模糊变得更加清晰,在工作领域中遇到的许多疑问和难题都找到了答案并得到了帮助和提高,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和教学效果” 。

  充分运用新媒体

  策展二期充分运用了包括研修院新媒体学习平台在内的多种新媒体平台,以创新模式、提高效率、方便学员。在培训还没有开始前,先在微信群中开了全体学员班会和班委会,让大家在未出发前先明确学习任务和课程安排。在培训期间,除了每天在微信平台及时推送稿件之外,为方便学员考勤和学习心得交流,每天的微信群打卡信息量丰富,也便于实时了解学员动态。为拓展和优化学习效果,邀请授课导师在微信群为学员推荐好文、提供答疑,得到了学员的交口称赞。结业后,研修院项目组用学习期间的照片和文字在App上精心制作了在线影展,学员深受感动。

  与中青十班友好合作

  策展二期与同期举办的中青十班共开展了五次交叉学员讲坛。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彼此交流心得体会,实现艺术互通,有摄影、雕塑这样的大众领域,也有文人画、唐卡这样的小众门类。充分的交流不仅促进了两个班学员的进一步熟悉,也推动了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的相互合作。

打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