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俄狄浦斯》是没有歌队、华服与城堡的旧剧新演(上图) ,观众可以从康斯坦丁的表演(下图右一)中看到其深厚的功力。
罗马尼亚锡比乌国家剧院日前受北京人艺之邀带着话剧《俄狄浦斯》在首都剧场进行展演,旧戏重排,形式翻新,妙不可言。值此首都剧场邀请展期间,笔者参加了由北京人艺举办的以锡比乌国家剧院、锡比乌艺术节艺术总监康斯坦丁,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冯远征为嘉宾的座谈会,观看了艺术总监、演员为一身的康斯坦丁演出的话剧《俄狄浦斯》并且于康斯坦丁百忙之中对其进行了专访。
>>从中国观众的“疑惑性鼓掌”说起
这已是康斯坦丁先生第十一次来到中国。之所以数次来到中国,是因为这个国度对他来说似有“魔力” 。康斯坦丁认为,在古代,中国素有丝绸之邦的美称,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艺术品、工艺品繁多的大市场,传统的东方大国依然散发着亘久的幽香。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来京演出《俄狄浦斯》却是他第一次以演员身份参加展演。谈到对中国观众的感受时他说,“观众的需求是看到好的文艺作品,而且他们对作品的质量是有要求的。如果观众仅仅是为了好看的话,他们可以去看电影、电视剧,那样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戏剧对观众心灵的撞击是更猛烈的。 ”同时,康斯坦丁发现在剧场中,中国的观众虽然能够明白剧中演员们的情感,他们努力去理解演员到底在说什么,经常疑惑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鼓掌了?这个时候是不是结束了?甚至是害怕去鼓掌,怕打断演员的表演。康斯坦丁所说的观众疑惑性的鼓掌是因为《俄狄浦斯》的演出只有100分钟,在第100分钟的时候,演员突然结束表演,众演员一致地拉起手向观众鞠躬,这让观众闹不清楚是演出结束了还是为剧情的一部分。实际上,这真的就是演出结束的信号。演出的突然戛然而止,其实是这部戏的特别设计,康斯坦丁说编导正是希望在结局达到高潮时让观众的情感停留在一个高兴奋度的水平,使戏剧表达留给观众回味无穷的体验。
康斯坦丁是罗马尼亚一位非常著名且资深的艺术家,他是16所大学的教授,并且参演过上百部戏剧,而且还出演过电视剧和电影,是罗马尼亚声誉颇高的演员之一。很多中国观众很好奇他的成长经历。康斯坦丁谈到他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祖父生了17个孩子,最大的与最小的相差有二十多岁,而祖母则独立抚养了16个孩子。祖父母都是农民。康斯坦丁甚至开玩笑地说,“我要是去参加议会选举,光家里人投票就可以当选了” 。但他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顺利,在他出生的前三年,他的祖父非常富有,他们家属于富人阶层。但是,三年后的某一天资产突然都国有化了,他们瞬间变成了穷人。父母都必须依靠艰苦的工作来赚钱买房子。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的外婆教他朗诵诗歌,奠定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其实现在让他背诗的话,他依然可以用罗马尼亚文、德文、法文等连续背诵许多首。
>>没有歌队、华服与城堡的旧剧新演
从小就对朗诵与诗歌感兴趣,康斯坦丁对艺术的理解自小时候就开始了,这也不难想见他对艺术形式以及艺术内容的别出心裁。此次的《俄狄浦斯》并非将旧版的《俄狄浦斯》重新搬上舞台,没有传统的歌队咏唱、没有华丽的国王服装、没有城堡式的舞台装潢,就这样,新版《俄狄浦斯》以旧剧新演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康斯坦丁对于没有继承传统形式的《俄狄浦斯》是这样看的, “重要的不是要把故事改编到现在,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是什么?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故事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的情况。几千年前就有的这些故事,展示人们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看完这出戏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罪恶,以及自身所有的问题。不仅仅是把经典剧目改编到现在时态,而是借这个剧目让观众去发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着这样的状况。故事体现的是人情冷暖与人性的本质,随着历史的演变,环境变了、人的样貌变了,但人性不变,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全部被框进这一部一百分钟的戏剧之中,我们看的就是这些” 。
有人问康斯坦丁: “歌队是希腊戏剧的传统形式,它古老而经典,那么这次的《俄狄浦斯》为什么没有涉及歌队的表演呢?导演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呢?为何要放弃这样一种经典的舞台形式? ”冯远征对此有自己的看法,“重要的不是这部剧用了什么形式,我们要考虑这部戏应该用什么形式,用什么形式好。传统的歌队其实是因为原来舞台设置简陋,声音效果无法出来而产生的,它是起一个旁白、提示或者强调某段戏剧内容的作用。新版的《俄狄浦斯》并不依赖于这样的表现形式,它拥有自己的形式。我们永远不要去想一定要照搬什么,要考虑什么适合以及什么对路! ”的确,新版《俄狄浦斯》本身就是一部现代剧,没有必要一定采取原来的戏剧形式,应讲究一个戏剧的整体,形式的错置往往会收到不好的效果。
>> “不要去表现痛苦,要去理解痛苦”
形式的变化依然不能动摇演员对人物本身的捍卫。在把握角色方面,康斯坦丁是很下工夫的。首先接这个角色非常困难,他因此每天都非常忙碌。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来体验生活。每天他对自身都有一个半小时的特殊训练,无论接不接戏、无论身处哪个国家、无论从哪位演员身上汲取灵感,他都有这个习惯。他会从呼吸、思路、思想等几个方面综合在一起体验角色,导演有时会要求他们即兴表演以找到最真实的俄狄浦斯王。每天导演都会留作业,回去要做几个小时的练习,第二天再去演,包括道具、服装在内,还有俄狄浦斯的命运以及他的负罪感,他跟导演都会有很多讨论,有时会讨论至深夜。对此,康斯坦丁的名言是“不要去表现痛苦,要去理解痛苦” 。
观众可以从康斯坦丁的表演中看到其深厚的功力。但不是所有观众都会鉴别演员表演的优劣,戏剧想要发展就需要有会看戏、懂戏的观众。但我们是否需要去培养观众呢?康斯坦丁如是说,“在锡比乌,广场上或酒吧常常会有演出,观众驻足观看并且感兴趣后,他们会决定是否买票去剧场观看,当他们进到剧场后,发现的确是一部独特的剧后,他们会说,我们明天会来看,我们后天会来看。我们不需要去刻意地培养观众,我们要用戏剧的种种去吸引观众,让他们有想去看戏的欲望,我们希望这一切是自发的,而不是刻意为之。不要功利地想这部戏是否卖座,而是顺其自然形成一种戏剧的业态、一种戏剧的生态,这样观众自然跑不掉。 ”
>>不要带着从众心理去观剧
冯远征十分认同康斯坦丁的观点,他对观众应该如何看戏颇有心得,“作为观众我经常会说,不要带脑子去看戏,带心去看就够了。你去感受艺术家、你去感受舞台、你去感受舞台的布景、灯光,感受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因为每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感受。我们的习惯思维是,所有的个体去感受同一个主题,我们硬要往那里去靠,我们在欣赏话剧时容易带着一种从众的心理去看。这是俄狄浦斯吗?歌队上哪里去了?这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俄狄浦斯,他讲的是人,如果你看哭了,说明你的经历跟他对位了;如果你看笑了,就是你看到了发笑的东西;如果你看的是无聊,他可能表现的就是无聊,所以用心去感受,不要用脑子去看戏。 ”
同时康斯坦丁介绍的经营理念也是重要一环——罗马尼亚锡比乌剧院有近百名演员,分罗马尼亚语和德语的演员,剧院下面还有培训演员的学校(康斯坦丁就是其中的老师兼院长)。还有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锡比乌艺术节,艺术节期间,大概会上演四百多场演出。会邀请许多国家来参加艺术节演出。每天都有不同类型的剧目在上演,而像酒吧、剧场、教堂、艺术学院、露天广场等都可以进行演出。
和康斯坦丁聊完,笔者深感戏剧业态与戏剧生态的营造固然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恐怕是“人”本身。戏剧,一种古老而新颖的艺术形式,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听故事、看故事、体验舞美灯光那么简单,更多的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