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可以照亮夜空
——论商洛花鼓戏《带灯》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作者:孙豹隐 孙昭  来源:中国艺术报

商洛花鼓戏《带灯》剧照

  根据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的商洛花鼓现代戏《带灯》 ,日前亮相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这部接地气、讲述老百姓心里话的戏,被称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而戏中熠熠闪光的女主人公带灯的艺术形象,无疑是这部戏绽放光彩的重要因素。作为小镇女干部的带灯,是当下农村基层干部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她唱响的正气歌传递出时代的声音,她的情怀折射出新的时代、新的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干部的素养与品质。

  舞台大幕缓缓拉开,年轻的大学生带灯通过公务员招考,自愿来到了边远的山乡小镇工作。她善良单纯、热情奔放、质朴执着,还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的孤芳自赏。她信奉“不为成正果,不为修成佛。只要为村民多办事,平平常常、顺顺利利依然幸福也快乐”的为人处世原则。她工作努力,积极进取,被提拔为镇综治办主任。然而,社会生活的纷繁驳杂,小镇干群关系的错综微妙,山村诸多的矛盾纠葛,惊天动地的上访事件,加上家庭的琐事、百姓的窘境将这个年轻的女干部推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复杂的矛盾和尖锐的冲突,带灯始终不渝、义无反顾地履行着一个乡镇干部的职责。她主动地为村里最困难的十二个妇女家报“低保” 、联系加工蒸糍粑的活计挣钱,同时又坚决抵制威胁利诱,不给不符合条件的村支书的相好办“低保” ,甚至为了维护老人权益、尊崇践行孝道而不惜与那个泼悍的女人打了一场架;她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联系监狱暂放在押杀人嫌疑犯回家送老父亲最后一程,以至于遭来“有损政府形象”的批评;在一次惨烈的群众斗殴事件中,干部躲的躲,闪的闪,唯独她冲上去,制止血淋淋的武斗,导致自个儿受了伤,还挨了处分;她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一切以乡亲们为重,难以与丈夫厮守团聚,最后心碎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一桩桩大小事件,压在这个年轻女干部的头上,是考验,还是彰显英雄本色?应当说,剧作对带灯的艺术处理富有匠心、很见功力;艺术的解剖力条分缕析,分寸感颇佳;人物的行为动作线,轨迹很准;舞台上迸发的艺术冲击力极强。带灯不是救世主,她不可能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便能浇灭一座座喷发的火山;她不是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大小事情到她这里便能化干戈为玉帛;她也不是成熟到家、处理事情的顶尖高手。戏里的带灯个性鲜明、性格丰满,定位恰如其分。百姓的许多遭遇令她同情,农村的不少琐事又让她烦心。她在盘根错节的矛盾纠结中穿行,既不愿意伤害群众,又怕政府形象受到损伤。她面对那些让人无法摆脱的杂乱篇章,内心的奔突煎熬不时涌动,却挣扎着不断向上飞升。她看似超然脱俗,情感世界却深邃丰厚。她像一般女孩子一样爱美,咏唱的“指甲花,指甲花” ,有俊雅芳华之美。在困难重重的工作中,她伤痕累累,依然用忠诚和担当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当今干部必须回答的现

  实命题。可贵的是,带灯不是站在“高大全”的云端,用漂亮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她把理想寄寓在时代足音的音符与旋律声中。她仿佛是现实世界里的萤火虫,带着一盏灯在夜空巡行,拼死地燃烧,忘我地发光……有了这样的透视式塑造手段,人物性格不能不丰满,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能不多样化,人物的形象不能不装点上丰富的内容。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也改变不了四周环境。可是无数的萤火虫集结起来,就会迸发出强大积极的正能量。当“远方飞来小小的萤火虫,装点了田野照亮了夜空”的悠扬歌声响起时,群众拥抱了带灯。人们从带灯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光明、中国梦的前景。

  带灯的艺术形象因真实而感人,因感人而征服观众。倘若再要进一步探寻带灯艺术形象塑造成功的诀窍与原委,有一个基本原因不能忽视:这部戏不是简单地为塑造人物而塑造人物,而是旨在通过塑造为人民大众所企盼的那种人物来记录时代人心,传达民众诉求,认认真真贯彻了塑造人物需接地气的创作原则。加之“梅花奖”演员李君梅熟悉演戏之道,塑造了人物之魂,她饰演的带灯使表演艺术从技艺层面进入了心理层面,把艺术形象更大的魅力张扬出来,奉献给了观众一个活生生的带灯。今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呼唤带灯这样的干部,在舞台上热爱带灯这样的艺术形象。戏曲是审美的艺术,戏曲的美学精神是以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只有回归人民大众的沃土,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和传世之作。如果要说带灯艺术形象塑造成功给我们的启迪,这应当是首要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