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曲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发挥更大作为、着力形成发展格局的重要一年。在广大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2015年中国曲艺的创作表演、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艺术传承和文化传播等都出现了较为活跃的局面,尤其是围绕曲艺人才培养、曲艺理论研究等开展的各类活动受到广泛关注。
多措并举 培养和造就优秀曲艺队伍
繁荣曲艺事业,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曲艺名家,必须要培养和造就一支业务精、品德优、有担当的曲艺队伍。过去的一年,有关曲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展示推介曲艺人才的措施和平台相继推出。
千百年来,中国曲艺一直都是以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着血脉。这种曲艺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教育模式,已无可避免地暴露出历史局限性,难以培养大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文化修养、艺术素质的复合型现代专业人才,客观形成的师徒之别、门户之见阻碍了各曲种之间切磋借鉴,注重技艺表演者居多,培养创作思考者少,培养具有理论学术思考能力的人才更少,已经明显不符合艺术发展的需要。所以近年来曲艺界对加强高等教育曲艺学科建设,培养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曲艺人才的呼声很高。7月2日至3日,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在辽宁省鞍山市召开。会上,部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曲艺研究者、开设曲艺教育的高校负责人和老师,围绕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开了深入探讨,对曲艺教育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并就曲艺高等教育如何开展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益建议。论坛上还发出了《关于建立曲艺学学科的倡议书》 ,成立了“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联盟” 。通过此次论坛,业界人士一致认为,建设中国曲艺学学科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2015年,在如何打造新时期曲艺行业领军人物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备受行业内外关注的曲艺英才培育行动6月23日在京启动。经过严格选拔,夏吉平、陈靓、贾冰、刘芓君、任平、暴玉喜、张旭东(叮当) 、杨菲、苗阜、庄丽芬等10位思想素质过硬、群众基础较好、专业水平优良的获得过牡丹奖表演奖、新人奖、创作奖的青年曲艺人才入选首批曲艺英才培育行动。由中国曲协精心谋划开展的此项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中国曲艺牡丹奖示范引领作用,使有潜质的青年曲艺人才迅速成长,在提高艺术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使之开拓视野、勇于担当。行动开展半年来,首批入选者受邀参加中国曲协组织的外事交流、采风展演、培训研讨、志愿服务等各种活动达70余次。
先后举办的第十届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曲艺邀请赛、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首届河南坠子大会、第三届“岳池杯”全国曲艺之乡展演等活动,吸引了来自专业曲艺院团、电视台、文化馆、高校以及众多民间曲艺团队积极参加,按照各地推荐、专家评审的原则,评选出一大批优秀的节目和曲艺人才。中国曲协在山东济南、青岛,四川德阳、遂宁、广安,内蒙古乌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部,陕西安塞、横山等地举办的6期曲艺培训班,就培训地方曲艺骨干300多人、曲艺爱好者1500余人。由中国曲协、中国文联人事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四川省文联主办的第七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为来自全国的60余位曲艺创作人才搭建了名家指导、学员交流的研修平台。
10年坚守 “送欢笑”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2005年4月5日在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社区百姓书场首次举办的曲艺慰问演出,正式拉开了“送欢笑到基层”活动的序幕。
10年后的6月10日,为回顾重温“送欢笑到基层”活动10年来的不平凡发展历程,梳理总结“送欢笑到基层”活动10年的特色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在新时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开展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送欢笑到基层”活动10周年座谈会、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经过1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送欢笑到基层”活动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演出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影响不断凸显,逐步形成了人民需要、曲艺家渴求的双向互动新局面,成为广大曲艺工作者落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心任务,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10年来,“送欢笑到基层”活动足迹踏遍全国29个省区市、演出203场,参与演员达两万人次,直接观众人数超过215万,间接观众上亿人次。如今,“送欢笑到基层”活动日益成为基层百姓最期待的文化盛事,成为文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支激昂旋律,成为全国曲艺界的“新常态”和公益性、示范性曲艺志愿服务的知名品牌。
10年来,“送欢笑到基层”活动不仅让广大曲艺工作者充分领略了基层观众的淳朴民风和无限热情,也促使他们走出斗室书斋,感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地在生活中汲取素材,在人民的火热实践中净化心灵、升华情感,进而获得创作的充沛灵感和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活动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曲艺艺术的多元魅力和风采,彰显了曲艺作为“文艺轻骑兵”在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各地开展“送欢笑到基层”活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送欢笑到基层”这种形式被全国各地曲协学习和效仿,成为地方曲协乃至全国曲艺界争相开展的一项常规活动,并实现了自上而下资源的有效转化和对接,形成了全国曲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服务百姓的时代大潮。
热活动冷思考 曲艺理论研究渐入佳境
曲艺理论研究滞后于曲艺实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刚刚过去的一年,随着各类曲艺展演活动的火热开展,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曲艺创作演出、理论评论、教育教学、传承发展等领域遇到的新情况进行的曲艺理论研讨会或座谈会也同步推进,使得以往曲艺学术研究与表演创作实践相脱节的局面得到较好的改观。
年初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小剧场作品创作研讨会,就当下曲艺小剧场的创作、演出、经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理性思考,明确了全国曲艺小剧场今后工作的思路和方向。以“中国现代语境下构建良好曲艺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与会代表从曲艺接受美学与表演美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传统曲艺与时代精神对接等若干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期间召开的“中部地区文化建设视域中的曲艺创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针对曲艺面临着人才匮乏、政策扶持不够、曲艺院团缺乏艺术管理等问题提出,曲艺要发展,要坚持紧跟时代、围绕中心工作、呈现社会百态的创作方向,反映百姓心声,用接地气的作品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曲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的同时,围绕曲艺与时代、曲艺与人民、曲艺与生活、曲艺与价值观、曲艺人才培养和创作、曲艺传承与创新等多个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首届河南坠子大会期间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明确了坚守河南坠子艺术品格,探索艺术与市场、事业与产业、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且良性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增强了曲艺人的文化自觉与艺术自信……一系列常态化或穿插在曲艺展演活动中的研讨活动,不仅搭建了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促进曲艺艺术实践的发展和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