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图为今年举办的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质收藏作品,分别为纪录类中沈玲的《英魂归来》 (组图之一) 、艺术类中娄勇平的《昂贵的代价》
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贯穿全年,成为最受国人乃至世界瞩目的大事件之一。而摄影,在系列纪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战地摄影界有句名言:“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 。70多年前,在全民抗战大洪流中,许多摄影工作者奔赴抗战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拍摄下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一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予以批判和揭露,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斗争进行深入报道。这些珍贵的影像、这些可敬的摄影前辈,既是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也是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在中国抗战史、中国摄影史上被永远铭记。今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抗战题材摄影自然受到格外关注。
这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举办了各种规模的综合展、主题摄影展览和摄影活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展出1170幅照片、 2834件文物和大量视频影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 ,展出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方面的历史文物、美术和摄影作品以及历史照片等1109件(套) 。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发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共同主办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平万里行”大型采访团从北京卢沟桥出发,途径俄罗斯等6国,深入各著名战争发生地进行采访拍摄。在北京,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举办“红色西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 ,完整记录了区域内具有重要意义的抗战遗址;在上海,“不朽·抗战老兵”摄影展览开幕现场, 10名抗战老兵胸前佩戴数枚荣誉勋章特别受到人们的尊敬;在湖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影像图片展成为该省最大规模的历史影像展;在广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老战士影像展和诗歌、散文、楹联书法展于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办;在四川, 4名抗战老战士在成都新华文轩购书中心亲自助阵《抗日老兵影像记忆》图书首发及签售会……更值得一提的事件还有:抗战时期著名八路军摄影家沙飞摄影展在台北举行,这是八路军抗战影像首次在台湾展出;由中国摄影家张国通所著的《二战时期日本强征“慰安妇”罪行采访纪实》在东京出版首发……这些展览、活动,全景式或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炮火共赴国难,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摄影界以纪念活动为契机,掀起了挖掘、整理、出版、研究抗战题材老照片和相关历史的热潮。《红色影像》在京首发,选录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反映红色军队的数百幅影像作品,集中了红色影像里的经典之作。 《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作为献礼图书,自2014年8月启动编辑,历时一年,经不断补充完善而成。在不断地深入挖掘、研究中,一些已经广为人知的摄影家被进一步认识。沙飞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也是中国革命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他和战友们拍摄和保存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完整的照片档案。今年沙飞影像研究中心等单位于广州主办的“沙飞镜头中的抗战” ,就让我们看到战争背后的人性,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脊梁。同时,一些之前没有被注意到或少被提及的摄影史料,也首次或者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比如, 1938年,抗战爆发后的延安街头是什么样子?6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就公布了一部片长21分49秒、名为《延安之旅》的黑白无声纪录片,让77年后的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延安的风貌。该片由瑞士新闻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拍摄于1938年5月间,反映了从西安到延安6天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极为珍贵。
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共同主办的“历史不容忘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摄影展” 。该展览于8月12日、 8月26日和8月31日,分别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卢沟桥广场、中华世纪坛开展,随后还赴全国各地进行巡展。展览展出的近300幅摄影作品,从世界历史和国家记忆两个层面,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家记忆”“再见延安”“中流砥柱”“跨缺国境的爱”和“为历史作证”六个板块呈现。这些作品全部由红色摄影家及其遗属、著名学者、策展人提供,部分作品是第一次面世。比如在居庸关长城展出的“历史不容忘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摄影展”之“中流砥柱” ,展出了方大曾、苏静、沙飞、石少华、童小鹏、吴印咸、徐肖冰、郑景康、叶挺、高帆、罗光达、雷烨、赵烈、张爱萍等14位抗战时期战地摄影师的近百幅作品,其中就包括目前仅存的一张拍摄于平型关大捷战斗过程中的图片。生动鲜活的抗战图片,吸引了众多现场游客驻足围观。很多游客表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长城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摄影展,对于推动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年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背景下,有很多学者、专家,包括官方团体和民间力量都积极参与抗战时期影像保存与传播工作。这对于深入研究抗战历史,构建中国摄影史的完整体系,无疑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抗战题材老照片也将越来越显现其不菲的价值——11月举办的2015华辰影像秋拍中,吴印咸拍摄的“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的原版照片从3万元起拍,一直逐价至70万元落槌,成交价为80 . 5万元,这个价位超过其底价的26倍,创造了单幅红色影像作品成交价的新纪录——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着这个论断。
摄影理论活动无论是举办的频率,还是议题的广泛性,都值得关注
1月6日,作为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重要学术活动之一的金像论坛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解海龙、冯建新、李洁军、黄利平、胡国庆与现场摄影人、网友面对面交流探讨,分享创作经验体会,分析创作趋势。活动持续3个多小时,现场座无虚席,影友与五位主讲人互动频频。
12月15日至17日,第12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举行。论坛围绕“创作时代经典,传播中国形象”主题,设置4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分别邀请两位专家各介绍一个近期摄影界的典型案例作为重点发言,并与参会人员展开交流。同时,各分论坛还借助网络实时互动,收集网民、影友对议题和案例的观点,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这两个重要的摄影理论活动,一在年初,一在年尾,既是名家云集,又有普通民众踊跃参与,成为今年一年来摄影理论活动尤显活跃的代表性事件。
摄影理论工作在今年得到空前重视。以中国摄协为代表,今年,协会重点加强理论评论工作,协调协会各媒体各单位的重点活动、重点项目,统一打造、推出“中国摄影论坛” ,旨在围绕出作品出人才,以理论评论进一步促进摄影创作。2月1日,借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首展开幕之机,首场中国摄影论坛“nubia智能手机杯”青年论坛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委导师及入选作者代表、全国摄影院校代表、地方摄协代表等就新形势下青年摄影的现状、方向,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掘、推介青年摄影新人等内容进行了探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之后的第五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TOP 20 · 201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等活动中,“农民摄影的现状与前景”“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当代摄影”“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文化的现状和未来”等相关研讨活动同时举办。这些研讨无论是举办的频率,还是议题的广泛性,都值得关注。
一些紧密涉及当下摄影现实的重要议题,在今年也得到了充分讨论。12月,主题为“趋势与变革”的2015中国新闻摄影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的百余位主管新闻摄影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及摄影部主任、记者认为,当前传统媒体面临着媒体融合的新形势,如何继续发挥新闻摄影的媒体主流引导力,与新的媒介更好融合,继续为读者服务,成为业内要面对的新问题,这也促使着新闻摄影从自身思考采编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无独有偶,在8月举办的“视觉记忆·纸媒贵族”研讨会上,也有更多的与会者将重点放在了在移动互联的时代,纸媒应该何去何丛,以及影像如何应对这个时代的特点等方面。
各地、各行业的摄影研讨活动也如火如荼。浙江摄影界筹备多时的《浙江摄影史》项目工程研讨会、“飞越齐鲁——山东图片库发展研讨会暨签约摄影师侯贺良摄影作品展” 、辽宁省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广东省第八届摄影理论研讨会相继举办。全国公安摄影创作研讨会、第三届“财政与摄影”研讨会为行业摄影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生成中的‘深圳摄影流派’理论研讨会”则展示了地方打造摄影流派的努力与雄心。
今年的摄影理论工作,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面向境外的研讨活动更加丰富。11月,由中国文联等主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在澳门举行,以摄影、美术、书法等造型艺术门类为主,对中华美学精神相关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今年首次举办的丽水首届国际摄影研讨会则关注“作为生活的摄影” ,邀请到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6位摄影理论、评论、出版、策展、教育、创作领域的专家展开研讨。另外,今年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中国摄影理论家藏策作为受邀专家做了《从巴特到“元影像” 》的演讲。之所以提到这件事,是因为近年来中国摄影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摄影家参与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但中国的摄影理论研究却一直未能走向国际。藏策受邀在阿尔勒摄影节的演讲,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摄影理论步入国际学术界的一个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