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难泯忧国情
——观复排版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
作者:钟艺兵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剧照

  在首都剧场观看北京人艺复排的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演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还是这个剧院、剧场,还是这部戏,却距我观看其原版的首演日期已经30多年了。

  1983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使文艺创作逐渐繁荣起来。这其中,作家白桦的新戏《吴王金戈越王剑》颇受各方关注。2月25日晚,我去北京人艺排练厅观看了《吴》剧的连排; 3月1日上午,我又到剧院阅读了白桦在剧组两次讲话的录音记录稿; 3月13日晚,才去首都剧场观看了这部话剧的首演。演出是成功的,观众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他们对这部戏剧的喜爱。这场演出的说明书如今还静卧在我的书柜中,纸质不如复排版的说明书厚重,但那上面印着的演员阵容却令人震惊:吕齐、郑榕、仲跻尧饰勾践(我看的那场是由吕齐饰演) ,狄辛饰王后,修宗迪饰范蠡,罗历歌饰西施,童弟饰文种,赵保才饰更孟,幺文平饰伯噽,吴桂苓饰伍子胥,郑天玮饰季子,王姬饰宫女……由此可见北京人艺对这出戏的重视程度。我应《中国日报》 (英文版)之约,写了一篇评《吴王金戈越王剑》的文章,经他们翻译后刊载于3月31日该报第5版,题为《历史剧的新意》 。4月5日上午我到北京人艺参加由艺委会召开的《吴》剧座谈会。会议由夏淳同志主持,到会的还有《吴》剧导演蓝天野,演员吕齐、郑榕、狄辛、修宗迪。白桦参加了后一半会议。参加座谈的还有《人民日报》的缪俊杰、易凯, 《光明日报》的潘仁山,中国作协的顾骧,中国剧协的方杰、王育生、柳以真、游默,中国文联的杜清源,文化部的黎之彦。座谈时,大家都肯定了这部话剧创作和演出的成功,同时也探讨了某些尚待改进的不足之处。然而在座谈会之外,却引起了如何评价这部戏剧的不同看法的争论。争论之一,是关于这部戏是否“以道德化的批判代替客观历史的评价” ,是否“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争论的文章发表在该年多期的《戏剧报》上;另一种争论,则是关于是否“影射现实” ,虽不见文章,人们却在口头上议论、传播着。在这种形势下,北京人艺不改初衷地坚持自己的选择,使该戏的演出达到27场。1986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有争议的话剧剧本选集》 (上下集) ,收入从1981年到1985年五年间出现的10个剧本及部分争论文章, 《吴王金戈越王剑》亦在其中。

  岁月匆匆流逝,中国、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来观看复排的《吴王金戈越王剑》 ,除了导演蓝天野,台上已换了一批新人。观众大多是年轻人,没看过当年的原版演出。而看过原版演出的人,也多是鬓发染霜了。此次首演当天,病中的白桦从上海赶来,被人搀扶着进入剧场,他的体力只能允许他分两天看完全剧演出。84岁的老人,能看到自己53岁写的剧本再度呈现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应该是一件感慨万千而又十分欣慰的事。对于87岁的老艺术家蓝天野来说,能够宝刀不老亲自执导《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复排演出,身体力行地将北京人艺优秀的艺术传统传递到新一代青年演员中,这也是一件大事。天野同志从17岁演戏算起,去年是他从事话剧事业的70周年, 《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复排上演,正好是一个最好的祝贺。

  至于如何评价复排版的《吴王金戈越王剑》 ,我以为从演出实践看,从观众反响看,它是成功的。在百余年的中国话剧史上,除了少数经典作品能够常演不衰,一部当代剧作放了30多年还能演,还能引起观众的喜爱和共鸣,便足以证明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由于这次复排并未改动当年的剧本,我仍然认同30多年前,我对这部戏剧的看法。现将我当年写的《历史剧的新意》一文的主要部分摘录如下:

  “优秀的历史剧从来都是作家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古老的故事注以自己的思索和感情,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的结果。 《吴王金戈越王剑》正是这样的作品。 ”

  “2500年前吴越两国兴衰更替的历史,是否只有从‘卧薪尝胆’ 、‘奋发图强’的角度才能发掘出它对我们今天的借鉴作用呢?看来并非如此。 《吴王金戈越王剑》就体现着一种新的见识。 ”

  “通过越王勾践在取得打败吴国的胜利后,大造宫殿,广选美女,横征暴敛,背弃人民,步吴王夫差之后尘走向自己反面的故事,揭示了‘民心向背是国家兴衰的关键’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真是发人深思! ”

  “勾践从得民心到失民心的变化,并不是剧作家的‘想当然’ ,而是有《史记》等史实记载为依据的。 ”

  “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深刻的思想性,自然首先表现在勾践的悲剧性结局上……从戏剧的一开始,就不断地对这一结局做了自然、合情合理的铺垫。 ”

  “正是从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细节的展示中,我们看见了勾践走向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

  “勾践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复杂性格的人,他也有顺应历史潮流、取信于民的一面,这是他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主要原因。关于这一点,作家也是认真、充满感情地去加以描述的。每当范蠡报警似的发问:‘勾践,你还记得亡国的耻辱吗? ’勾践总像服下一剂良药,立即躬身回答:‘勾践不敢忘! ’这‘不敢忘’三个字,既表现了他‘雪耻复国’的决心,也蕴含着他对自己身上种种不利于复国大局的私欲的自我克制。 ”

  “第6场,姑苏台上的胜利,到第7场勾践凯旋归来时的放逐王后、赐死文种、脱离人民,这变化未免突然……给人一种‘作家在过于急躁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印象。这是非常遗憾的。 ”

  “在人物的语言上,还有一些‘现代化’的痕迹。比如勾践的台词‘没有色彩’ 、‘缺乏远见’ ,范蠡的台词‘一切将成为不可能’ ,西施的台词‘我很荣幸’ ,更孟的台词‘活脱’ ,小吏的台词‘通风报信’等。 ”

  如果问原版与复排版的两次演出带给观众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我以为首先是这部历史剧对现实的镜鉴作用,今天比30多年前更强烈了。1983年的演出说明书上,白桦写的《作者致观众》是四行诗句:“我常常站在辽阔的大地上,噙着温热的泪水凝神谛听,您也能听见吗?亲爱的朋友!我们的苍穹上至今都回荡着远古的钟声! ”我想,这“钟声”自然是指从历史空间传来的警钟长鸣之声。那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对于现实的思考,当然是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对“十年动乱”的反思。如今则不完全相同,随着我国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在一部分干部中正滋生着一种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危险倾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亡党亡国”为警示,大力惩治贪腐,实践群众路线,倡导勤俭节约、执政为民、依法治国,关心基层群众的疾苦,这些举措都是有的放矢的。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北京人艺能支持老艺术家蓝天野,从他以往执导过的12部戏剧中,首先选定《吴王金戈越王剑》来复排上演,这也不是偶然的。在复排版的演出说明书上,白桦在“编剧的话”中着重提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我从这里看到了一个正直、有良知的老作家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赤子之情。古往今来,曾经发生过多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悲剧!何止是越王勾践,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何尝不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就二度创作而言,原版《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导表演艺术成就,是不可能复制的。但今天的复排版演出也不弱。全部更换成一批从未演过此戏的中青年演员来挑起复排的重任,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台戏的表演质朴无华、台词清晰、情感饱满、节奏鲜明,基本上保持了原版演出的艺术风貌,这是很不容易的。其中濮存昕扮演的范蠡、邹健扮演的勾践、李士龙饰演的更孟、鲍大志饰演的文种,都有独到的创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导演艺术上讲,复排版的排练过程并不比原版轻松。已到耄耋之年的老导演蓝天野与青年导演刘小蓉的合作,使该戏的复排在导演艺术上取得了新的成绩——从总体把握上更加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感、话剧的民族化和深沉的悲剧震撼力。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思考力度与艺术美感并重的、诗话的历史剧。

    相关链接

《吴王金戈越王剑》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

  本报讯(记者  张悦)  10月12日至17日,北京人艺历史大戏《吴王金戈越王剑》再登首都剧场,复排于去年的这部作品曾于1983年首演,是导演蓝天野时隔三十余年再执导筒的“复出”之作。 《吴王金戈越王剑》出自著名作家白桦之手,作家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给了这段众人熟知的历史以另一个角度的解读。全剧讲述了吴越纷争之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取得吴王信任,终于完成复国大业,却在胜利后昏庸无道,重复吴王的悲剧。“我写这个戏,着力想写一个真实的勾践,历史上的勾践。他在复国之后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变’ ,用‘变’来看勾践是现代化的目光。 ”白桦表示。这部作品诞生之初,就引起轰动,文本的基础加上二度创作导表演处理,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北京人艺历史剧中独具代表性的一部。

  在导演阵容上,老导演蓝天野携手青年导演刘小蓉,从导演手法上该剧延续了三十多年前的浪漫、大气、诗化的风格。云集了北京人艺几代人的《吴王金戈越王剑》剧组,更像一个长幼有序的家庭,传承意味十足。扮演越王勾践的青年演员邹健,早在《天之骄子》 《李白》等历史剧中就有上佳表现。这次出演越王勾践一角,将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人性塑造得深刻而分明。而濮存昕扮演的一代名臣范蠡,则在人物忠心耿耿、足智多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不少浪漫色彩,诗意化的演绎让人物更加符合全剧的浪漫主义情怀。此外文种、王后、西施等历史人物同样性格丰满、光彩十足,使整台作品在深刻的思想之余,更具有可看性。

  10月23日至25日,这部北京人艺的作品作为2015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演剧目亮相上海文化广场,这也是该剧的首次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