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天是最美的季节。9月24日至10月15日,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参展国家96个,参展作品688件(国内作品188件,国际作品500件) 。这一参展国家规模空前的国际艺术盛会,为北京的秋天增添了一道分外迷人的风景。
与2003年首届北京双年展相比,第六届北京双年展参展国家的数量从45个翻倍增加到96个,参展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也比往届明显提升。自2014年1月本届北京双年展主题展征稿信息发布以后,共有103个国家(含中国)的6650位艺术家投稿18386件,稿件总数远远超过往届,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法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希腊、罗马尼亚等国的艺术家投稿尤其踊跃。这表明北京双年展作为当代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作为当代世界绘画、雕塑艺术展示的中心,已经积累了五届十余年办展的经验,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正在日益扩大。北京双年展独立自主而又开放包容的策划理念、展览模式和品牌特色,已经获得了当代国际文化艺术界的普遍认同,吸引着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艺术家特别是画家和雕塑家的参与热情。
第六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记忆与梦想” (Memory And Dream) 。记忆是人类心灵的碑铭,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精神省思的宝库,是艺术开掘的空间。梦想是人类美好的理想,是消弭灾难的希望,是追求幸福的憧憬,是不懈奋斗的目标。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记忆与梦想,其中最重要的记忆是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最重要的梦想是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记忆使历史变得厚重,有助于塑造文化的特性;梦想使人生富有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样悠久、丰富而珍贵,通过这些历史文化记忆,我们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共同分享不同民族独特的心灵体验与精神芬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梦” ,是当代人类社会一致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可以激发我们开辟未来、创造奇迹的生命活力。记忆属于过去,梦想属于未来。记忆与梦想凝聚着历史与现实,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艺术家是历史的记忆者,也是未来的梦想者。“记忆与梦想”这一主题可以充分表达当代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唤起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发挥艺术家的审美想象,打开心灵记忆的宝库,开掘艺术梦想的空间,从而创作出像记忆一样深刻、像梦想一样神奇的艺术作品。正如一位意大利朋友在解读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记忆与梦想”时所说:“我们和中国一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记忆对我们同样重要,展望未来也同样重要,这一主题不论对艺术家还是对其他人的交流来说都非常之好。 ”本届北京双年展展览期间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理论家和艺术家围绕“记忆与梦想”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参加本届北京双年展主题展的世界各国艺术家,大多自觉地响应和紧扣“记忆与梦想”的主题从事创作。鉴于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不少参展作品艺术地表现了战争的记忆与和平的梦想,在当今仍不太平的世界特别具有警示意义。国内与国际的大量参展作品,不约而同地集中于表现童年的记忆、家园的记忆或记忆的碎片,表现个人的梦想、民族的梦想和人类的梦想,渗透了艺术家强烈的情感色彩。情感记忆比其他记忆更为深刻而牢固,当个人的情感记忆与梦想同民族和人类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梦想融为一体的时候,这样的艺术作品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与审美联想。参展艺术家在诠释“记忆与梦想”主题的同时,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进行了个性化的艺术探索,继续开发把绘画、雕塑艺术从传统形式转变为当代形式的潜能,也为装置、影像、综合材料艺术注入更多人文精神。参展作品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几乎囊括了从古典、现代到当代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些是写实的甚至是超级写实,有些是抽象的甚至是纯粹抽象,而大多数作品则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类似中国现代画家齐白石提倡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梦想虽然带有虚幻性质,但都是基于现在的真实感受,因此表现“记忆与梦想”主题的许多艺术作品,往往把超现实主义的浪漫幻想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营造了亦真亦幻的梦境,带给我们全新的审美体验。这些多样化艺术风格的作品,实际上也体现了世界各国艺术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和传统艺术特色,为当代中外艺术家在北京双年展的平台上直接交流对话、取长补短,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图像资料。
本届北京双年展在主题展之外,特展的参与热情也超过往届,共设有6个特展:“东南亚当代艺术特展”“厄瓜多尔当代艺术特展”“加拿大当代艺术特展”“南非当代艺术特展”“亚美尼亚当代艺术特展”“智利当代艺术特展” ,涵盖亚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当代艺术。这些特展对主题展“记忆与梦想”的主题有所呼应,展示了这些参展国家的传统艺术特色和当代艺术探索,为本届北京双年展锦上添花。
(王镛 双年展策划委员、美术评论家)